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课文导入
你想知道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吗?让我们到课文中去了解了解吧!
我会认
chuán
tǒng
xiāo
xiàng
jì
táng
qǐ
láng
bǐng
qiǎo
shǎng
jú
传
统
宵
巷
祭
堂
乞
郎
饼
巧
赏
菊
识字方法
看图识字
饼
饼是食物,所以左部是“饣”(饭字旁),右部是声旁“并”。
识字方法
地名识字
巷
注意区分“港(gǎng)”和“巷”
我会写
贴
街
舟
艾
敬
转
团
热
闹
转
(zhuǎn) 转弯
(zhuàn) 转动
车轮飞快转(zhuàn)动,转(zhuǎn) 弯后就到家了。
多音字
舟
这是一个象形字,像一只弯弯的小船,船上还有横木,十分逼真。
字源识字
贴
tiē
组词:粘贴 体贴
不要写成捺,这笔是一点
易写错
易写错
街
jiē
组词:大街小巷 街头
不要与“衔”弄混
团
不要与“困”弄混
易写错
tuán
组词:团结 团体
热
偏旁部首不要忘
易写错
rè
组词:热闹 热心
词语理解
大街小巷:泛指城市里的各种街巷。
团圆:(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祭扫:在墓前祭奠打扫;扫墓。
登高:上到高处。本文指重阳节登山的习俗。
转眼:形容时间极短。
整体感知
读课文,课文讲了哪几种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端午节
课文讲解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写出了人们过春节时非常快乐。
习俗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节日名称,风俗
人就像海上的潮水一般涌现出来,形容人非常多,热闹非凡。
品析
元宵节的习俗是什么?还有其他习俗吗?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吃元宵 猜灯谜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品析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雨纷纷”衬托出人们低落的心情。
公历4月5日前后
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品析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有哪些风俗?
饮雄黄酒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品析
农历七月初七
牛郎织女的传说:
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就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倾诉衷肠。这一天也叫作七夕。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是七姐诞(七月七)的一项习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品析
农历八月十五
“当空照”表明中秋节当天,圆月非常明亮,人们赏月吃月饼,一家人团圆。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品析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习俗是踏秋赏菊、登高望远。
喝菊花酒,插茱萸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有哪些风俗?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品析
此句与第一句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写出了人们相聚在一起欢度春节的情景。
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应该怀着敬仰的心情来扫墓,并且佩戴白花,向烈士墓碑鞠躬,表达自己的敬意。不能追逐打闹。
说一说
有关节日的诗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知识拓展
课文结构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代代传承
传统节日
端午节
乞巧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生生不息
本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我国的七个传统节日以及每个节日的习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文主题
随堂小练
一、连一连。
春节
清明节
重阳节
中秋节
吃月饼
看花灯
赛龙舟
贴窗花
端午节
元宵节
扫墓
赏菊
二、认一认,再组词。
热( )
执( )
热闹
闹( )
闷( )
团( )
困( )
执行
闹事
沉闷
团结
困难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习题解析
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每一节都是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朗读时应根据节日的不同用不一样的语调读,如春节应读出欢快的语调,清明节应读出庄重的语调。此外,朗读时应读出节奏感、韵律感。
①朗读课文
背诵指导:
背诵课文时要注意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想象自己在这些传统节日里要做什么,再与课文对比来进行背诵。
②背诵课文
2.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课后习题解析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选做: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课后习题解析
傣族——泼水节
彝族——火把节
给长辈讲解各种节日的习俗。课上和同学进行交流。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