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上:3-5单元
说明:1.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将所有答案都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商代历史”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下列四组材料,其中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司马迁的《史记》 B.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C.小说《封神演义》 D.2003版《殷商史》
2.战国时,魏国君主采用新政,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制和爵位;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治理国家。据此可知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来自于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3.某教师用一张幻灯片聚焦某君主在经济上的作为,需要在“皇帝头像”处添加的头像是
212217013970皇帝头像
皇帝头像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4.魏晋以后,一些内迁民族建立政权时,虽然会强调自身祖先并非汉人,但大多使用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并用儒家理论证明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这表明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民族差异不复存在 D.南北经济交流密切
5.隋文帝为了削弱门阀士族中的异己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治统治,不得不团结各地中小地主阶层,吸引他们到政治舞台上来。他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分科考试 B.沿用北魏均田制
C.实行租庸调制 D.建立三省六部制
6.唐后期地方武官势力从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强;中央成立了以神策军为代表的禁军,同时分割藩镇巡属,以图与地方藩镇力量相对抗。地方武官权力的盈缩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得以解决 B.集权与分权的斗争激烈
C.唐后期地方军权不断膨胀 D.中央成功压制藩镇势力
7.梁武帝曾问画家张僧繇,何故佛寺中画孔圣人,张僧繇答曰:将来还得靠他……梁武帝崇佛,以致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儒学仍是主流思想 B.佛教成为南朝统治思想
C.儒学受到佛道冲击 D.出现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8.宋朝二府三司中“佐天子执兵政”的机构是
A.参知政事 B.枢密院 C.三司衙门 D.中书门下
9.学者张晓松评价契丹辽国的一种制度时指出,二元并存的政治行政管理制度适应了蕃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水平, 推动了民族融合,扩大了疆域版图,促进了中原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制度是?
A.猛安谋克制 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 D.九品中正制
10.淳祐元年,南宋理宗追封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分别为汝南伯、河南伯、伊阳伯、郿伯,与先前所封的信国公朱熹同为儒学嫡传正宗,令官学列入孔庙祭祀。这说明
A.皇帝的喜好决定了理学兴亡 B.儒家重建民间信仰任务完成
C.理学得到了官方认可与推崇 D.儒学复兴运动最初始于南宋
11.《元史·地理志》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向的出现,源于元朝推行
A.郡县制 B.行省制 C.急递铺制 D.土司制
12.从宋代的话本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小说和戏曲,这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是
A.逐渐高雅化 B.逐渐小众化C.逐渐平民化 D.逐渐贵族化
13.据《明史》记载河北邢台的张瑛、宁晋的曹鼐侍两人曾充任明代内阁阁臣。他们
A.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官员 B.是明朝宰相的属官
C.日常工作是代理皇帝批红 D.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14.明朝中期一地主谭晓“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悉罗取而售之。”该记录可以佐证明清时期
A.新型经济因素基本普及 B.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商品经济在当时占主导
15.古代曾将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分摊到田赋中一并征收,若要探究这一赋税制度应聚焦于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16.领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地理空间,也是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源泉和人民赖以生存、活动与发展的基础。
400050186690
根据上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确定古代拥有此疆域的时期为
A.汉朝 D.唐朝 C.明朝 D.清朝
17.“当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这种认为战争因禁烟而起,以通商为目的的论断最可能出自何人之口
A.英国殖民者 B.日本旅人 C.卡尔·马克思 D.大清官员
18.中英贸易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图中可以推断出鸦片战争后
A.英国对华贸易存在巨大逆差 B.英国完全打开了中国市场
C.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D.中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英国
19.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人物
言论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A.开眼看世界,注重思想启蒙 B.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机
C.推动民主化,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工业化,以图富国强兵
20.学者张海鹏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部分:道歉、惩戒、修约、外交改制。其中“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属于
A.道歉B.惩戒C.修约D.外交改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4分)教材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综述中提到: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在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本单元学习任务之一是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高一年级的李华同学制作了这一任务的学习总结提纲:
明朝中后期,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
1、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①
2、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
拓市场,中国应对的对外政策: ②
经济上:
1、明朝后期,农业出现的新现象: ③
2、自明朝中期起商业领域中货币方面的新发展: ④
三、文化上: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推动中国科技发展: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坤舆万国全图》等
请你帮他完成学习总结的史实填充。(8分)
概括指出明清时期(1840年前),中国未能实现“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这一转型的原因。(6分)
22.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历史研究中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历史概念, 它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 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材料一 南方土地肥沃,水道交错,便于灌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还有丰富的资源。随着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遍,唐代发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且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使北方经济屡次遭到严重摧残。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城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长江流城逐渐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江南经济发展并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8分)
材料二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根据部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有哪些。(6分)
23.(12分)《复兴之路》是2013年1月1日由人民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它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
上篇 雄关漫道真如铁(部分目录)
一、江山暮色(二)茶叶与鸦片:两种植物与两个国家
(四)一纸条约,如何面对后世子孙?
二、山河破碎(二)内忧外患激起的布衣之怒
(三)太平天国,难成太平之国
三、自强难强(一)洋务运动——拜“外夷”为师
(四)狼子野心对日薄西山
四、帝国挽歌(一)戊戌变法难维新
(二)八国旗帜插上了中国的心脏
上表是《复兴之路》的部分目录,请你从表中提取一个目录,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史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事件或现象。(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评价全面。)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卷参考答案
1-5BACAA 6-10BABBC 11-15BCDCD 16-20CAABB
21.(1)史实:①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任答一点2分)
②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任答一词给2分;答“设立广州十三行通商,管理对外贸易”亦可酌情给分)
③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推广种植(只答高产作物或只答具体作物名称,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均可得2分)
④白银大量流入(或白银货币化)(2分)
(2)原因: 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
经济上——固守农耕经济,厉行重农抑商,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文化上——中国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且日益僵化,文化专制加强(八股取士亦可);未产生近代科技。(6分,1点2分,3点6分,每点任答出现横线上的一个关键词或者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2.(1)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工具的改进;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
政府注意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民族交融,推动经济发展;前代奠基;(8分,1点2分,4点8分)
(2)江南成为主要赋税的承担者;推动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的改善,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推动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对于土地的过渡索取,垦殖等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或水灾严重);促进了汉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造成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奠定了当今中国经济格局的基础。(6分,1点2分,3点6分,每点任答出现横线上的一个关键词或者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3.
示例一:
目录:内忧外患激起的布衣之怒(2分)
历史事件:19世纪中期,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2分)
概述: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激化阶级矛盾,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在金田发动起义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他们通过北伐、西征等军事战斗,军事上达到鼎盛,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1864年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归于失败。(4分)
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由于领导阶级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4分)
示例二:
目录:一纸条约,如何面对后世子孙?(2分)
历史事件: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2分)
概述:19世纪中叶,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4分)
评价:《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4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