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形的旋转》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变换和轴对称变换后的第三种变换——旋转变换的起始课,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也是后续学习旋转变换中的特例:中心对称以及圆的准备。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初步的图形探索研究能力。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初步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开始,直观的认识旋转,然后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分析旋转现象的共同规律,得到旋转的基本性质,最后学生利用性质进行旋转作图,并鼓励运用所学内容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进行解释。
“教”——“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评价反馈”;
“学”——“自主探究—操作讨论—归纳结论”。
一、实践过程
1.通过生活中旋转图片的观察与分析比较,学生体会到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意识;
2.对图形旋转的实践操作和观察猜想以及验证归纳,使学生很好的经历了数学研究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参与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3.旋转作图过程是对旋转性质的最直接应用,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4.旋转作图中由点到形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体验“特殊-一般”的数学思想;
5.小小设计师的设计较好的满足了学生的设计愿望,体现数学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二、收获与体会
1.教师“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评价反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 “自主探究—操作讨论—归纳结论”的教学方法很好的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验到了其中成功感;
2.几何教学中实践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课堂上动手的愿望,同时也能更深刻的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3.几何画板软件的使用使几何教学变得非常形象直观,有效的解决了几何教学中“动”的问题,变“静态”为“动态”。
三、问题与建议
1.从生活到数学的抽象过程要进一步研究,努力使其变得自然流畅;
2.在数学的应用中略显单调,题目的选择需体现多样化;
3.学生分组操作、讨论的时机需进一步把握,问题需再细化;
4.学生实践操作不够熟练,后续教学中要增加锻炼机会,加强指导。(共24张PPT)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变换和轴对称变换后的第三种变换——旋转变换的起始课,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也是后续学习旋转变换中的特例:中心对称以及圆的准备。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初步的图形探索研究能力。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初步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开始,直观的认识旋转,然后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分析旋转现象的共同规律,得到旋转的基本性质,最后学生利用性质进行旋转作图,并鼓励运用所学内容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进行解释。
“教”——“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评价反馈”;
“学”——“自主探究—操作讨论—归纳结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知道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能利用旋转的性质进行旋转作图。
(二)过程及能力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认识旋转,并能归纳出旋转的性质;
2、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增强图形研究探索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课堂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协作意识;
2、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旋转变换研究中感 受数学美,
重点:
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旋转的特征;运用旋转的性质进行旋转作图。
难点:
旋转性质的发现及旋转作图
议一议
如图所示,如果把三角尺ABC绕点C按逆时针旋转得到三角形DCE,在旋转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A
B
C
A
B
C
D
E
做一做
猜想:
A
B
C
A
B
C
D
E
试一试
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的图案(△ ABC ),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 △A’B’C’),移开硬纸板。
你有什么发现?
做一做
由这个探究活动可得出哪些结论?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都相等且等于旋转角.
每一对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归 纳
O
A
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点A.
说一说
’
O
A
已知点A、B和点O,分别画出点A、点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对应点点A和B.
B
说一说
’
’
已知线段AB和点O,画出线段A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
A
B
O
说一说
已知三角形ABC和点O,画出三角形ABC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
O
C
B
A
做一做
说一说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中央的紫荆花图案由5个相同的花瓣组成,它是由其中的一瓣经过几次旋转得到的 每次旋转多少度?
4次
说一说
有人说旋转木马是世界上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保持着永恒的距离。为什么?
体会、分享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用今天学习的图形的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我们伟大祖国的60华诞.
感谢各位专家,
感谢各位同学,
再见!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变换和轴对称变换后的第三种变换——旋转变换的起始课,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也是后续学习旋转变换中的特例:中心对称以及圆的准备。
问题设计 问题: 1、 观察图片,其中有你学过的图形运动吗?出现新的图形运动叫什么? 2、 这类图形运动叫旋转,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运动叫旋转? 3、在三角板旋转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又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4、你能利用旋转的性质画出一点、一条线段、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后的图形吗? 5、 通过以上操作,你认为该如何画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后的图形? 6、有人说旋转木马是世界上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保持着永恒的距离。为什么? 7、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中央的紫荆花图案由5个相同的花瓣组成,它是由其中的一瓣经过几次旋转得到的 每次旋转多少度?8、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9、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图形的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我们伟大祖国的60华诞吗?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知道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性质;2、能利用旋转的性质进行旋转作图。能力目标:1、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认识旋转,并能归纳出旋转的性质;2、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增强图形研究探索能力。情感目标:1、在课堂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协作意识;2、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旋转变换研究中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旋转的特征;2、运用旋转的性质进行旋转作图。
教学难点: 旋转性质的发现及旋转作图
教学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初步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开始,直观的认识旋转,然后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分析旋转现象的共同规律,得到旋转的基本性质,最后学生利用性质进行旋转作图,并鼓励运用所学内容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进行解释。“教”——“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评价反馈”;“学”——“自主探究—操作讨论—归纳结论”。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看一看,说一说1、多媒体演示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图片,观察、区分图形中的平移和旋转;2、多媒体演示旋转类生活图片,要求学生描述图形运动的特征;3、图形旋转的定义:做一做,想一想1、如图所示,如果把三角尺ABC绕点C按逆时针旋转得到三角形DCE,在旋转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2、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的图案(△ ABC ),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 △A’B’C’),移开硬纸板。你有什么发现?由这个探究活动可得出哪些结论?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每一对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都相等且等于旋转角.做一做,说一说1、已知点A、B和点O,分别画出点A、点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对应点点A和B.2、已知线段AB和点O,画出线段A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3、已知三角形ABC和点O,画出三角形ABC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思考:如何作一个点绕某点旋转后的图形?四、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1、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中央的紫荆花图案由5个相同的花瓣组成,它是由其中的一瓣经过几次旋转得到的 每次旋转多少度?2、有人说旋转木马是世界上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保持着永恒的距离。为什么?五、小结、质疑1、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六、小小设计师用今天学习的图形的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我们伟大祖国的60华诞. 观察、分类,讨论清楚平移和旋转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旋转图片和数学中的图形旋转尝试说明旋转的定义。学生仔细观察,提出猜想,再自己的学具动手操作验证,进而分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尝试归纳图形旋转的性质。学生在讨论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性质后,尝试利用其进行画图,通过作图,归纳作图的基本步骤。观察紫荆花图案的产生过程,说出设计原理;在旋转木马中描述出旋转不变性。课后完成设计后进行评比 体现数学源自于生活,同时抽象出数学中的图形旋转,结合已学移变换进行类比学习。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同时体现“做数学”,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利用图形变换特征进行画图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理解和运用。运用所学内容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进行解释。教学内容的升华,德育的渗透。
A
B
C
A
B
C
D
E
O
A
B
A
B
O
O
C
B
A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图形的旋转》是初中数学中三大图形运动之一,它是学习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教材安排在学生学习图形的平移之后,是想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学习图形的旋转,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图形旋转的概念,而且使学生能够利用图形旋转的特征作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并且能理解图形旋转中的基本元素的变化情况。知识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知道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性质;2、能利用旋转的性质进行旋转作图。能力目标:1、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认识旋转,并能归纳出旋转的性质;2、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增强图形研究探索能力。情感目标:1、在课堂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协作意识;2、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旋转变换研究中感受数学美.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初步的图形探索研究能力。但相对于静态几何及平移变换的学习,是从线段变换到角度变换,图形变换的属性发生了变化,旋转变换难度较大。但学生对动态的学习内容相对兴趣浓厚,加之八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能力逐渐增强,学生在适当的学习方式下应该能够学好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含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新变换的兴趣,并引导其归类,区分两种变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图形旋转图片的观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概念;通过不同旋转中心三角板的旋转操作,讨论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性质即边的不变性和角的变化和不变性;学生利用图形旋转的性质尝试作出点、线、形绕一点旋转后的图形;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旋转图形的作法;利用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利用所学的图形旋转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小结、质疑;当堂检测。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演示教具、学生自制学具、多媒体课件及视频、教材及生活中的旋转图片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1、组员自评2、小组互评3、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