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一、实践过程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情境教学来源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好的情境能够顺利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唤起学生的旧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不能作为教学环节设计的一个标签。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取决于教师怎么调动,学生怎么聪明,而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创设了学生参与的素材,只有学生有了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以及材料,学生才会积极投身其中,本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的原因就在于此。
教学设计时,如何体现媒体的不可以替代性,真正实现媒体效益的最大化,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而牺牲教学质量这一根本。
课堂检测这一环节一定要力求在课堂上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下,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很清晰。
本节课中最大高潮就是要求学生设计“金山湖广场的水上浮桥”,由于鲜活的生活背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教学设计应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跟着你走。
三、问题与建议
在讲授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时,由于知识的抽象,学生学习激情一下子低落了很多,教师这时还在努力地解释,越是这样,学生越是一头雾水,原因是什么?也许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过高吧。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检测没有能够完全完成,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所以教师应努力地腾出时间给学生独立的完成练习,而不要让课堂检测每次都成为课后练习。
课堂检测
开始
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数学表象
情境引入
多媒体1
概念教学
多媒体2
在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数学概念
平行的识别
多媒体3
平行线的识别
及规范化的读与写
平行的画法
多媒体4
利用网格熟练的画平行线
及体会平移中的平行关系
合作与探究1
多媒体5
通过不同位置下的平行线画法体会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合作与探究2
多媒体6
通过创设情境体会平行线画法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公理
及推论
多媒体7
识别交通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具备的
基本生活能力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平行》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教材按上述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为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1、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生活中有许多平行或垂直的现象,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教材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概念;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1)、 在生活情境中凸现数学内容。(2)、 在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3)、 带着建立的数学概念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2、鼓励学生动手画平行线和垂线。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1)、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学生画的办法肯定是多样的,可以在方格纸上画以及用直尺或量角器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激活他们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性地完成这些操作活动。还要认真组织学生交流,既要他们讲讲自己的方法和思考,还要相互通过观察、比试、用三角尺量等方法验证做出的是不是一组平行线和一组垂线。这样,学生的活动就不会停留在画的层面上,而深入到平行、垂直的概念上。(2)、 指导学生用工具规范地画。(3)、 在画平行线、垂线的过程中体会一些基本特性。3、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它体现了平行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它体现了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教学设计时通过生活中的交通图来体会,但作为本节课而言又不要求学生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学中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了解,而不做过多的解释。
问题设计 问题: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的例子吗?图中有哪些平行线,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些数吗?如何将网格中的小鱼按要求平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同伴交流一下,再研究平移后的小鱼中的线段和相应的线段又怎样的关系?观察正方体的各条棱边,思考: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平行吗?在网格纸中,如何(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过点A修建一座水上浮桥与过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又怎样的关系?在交通地图中,与同一条大道平行的两条道路又怎样的关系?
教学构想及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会用三角尺、直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画图的基本技能.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3、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4、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仿效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平行线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能从数学观点考察周围事物的习惯。2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相互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各种画法,及从画法中体会发现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方法: 发现法;探究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所需设备: 多媒体平台、三角板、直尺等常规教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情境引入1 飞机的喷雾、铁路的双轨、桥上的装饰以及城市交通图都有怎样的特殊位置关系呢?2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两条直线平行的实例,你能举例说明吗?二 自主探索1 叫做平行线。如图1,可表示为 或 。 图12 如图(2),图中哪些线段互相平行?请分别将它们表示出: 。要体会每组平行线在网格中的特征哟!图2 3 请在图(3)的网格中画出小鱼向右平移5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图形,并指出图中的平行线,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交流一下吧!4 议一议: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是平行线吗?5合作与探究1在图4中画一条直线与指定直线平行;在图5中画一条直线与指定直线平行而且经过点P.图4 图5合作与探究2在美丽的金山湖畔,欲建成北部滨水区,设计中将有一条与长江路平行且经过小岛A的“水上浮桥”。请在图6中画出这座“水上浮桥”的示意图。交流一下你的画法!图65 讨论(1)图7中有哪些道路与解放路平行?这几条路有什么位置关系?(2)过人民广场,并与解放路平行的道路有几条?图7结论:a 经过 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 . 课堂检查1选择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A 相交 B 平行 C 平行或相交2 判断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 写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 。4已知:D是△ABC的AB边的中点,过点D画BC的平行线,交AC于点E,度量并比较AE与CE,DE与BC的大小有何关系;将你的发现写下来 。 ※图片欣赏※例举生活中的平行线※通过情景学习,提炼平行线的概念※在网格中寻找平行线※训练平行线的读与写※在网格中通过平移体会平行关系※训练平移作图※学生讨论,升华平行的概念※利用会画平行线※讨论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兴趣激发※通过具体问题,提出如何过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身边的交通图※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同时培养学生提炼生活情景的能力。※平行的概念、读与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利用网格研究平行问题是中考中常见的题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巩固平行线的读与写的规范性※体会平移中的平行关系,及图形的平移就是点(线段)的平移※利用网格迅速构造平行线是中考常考题型※平行概念中的“三要素”只有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冲突时才能深刻理解※进一步熟练地画平行线通过画图初步体会平行公理和推论※采用身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识别交通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生活能力※在识别道路时,很自然的得到平行线公理及推论试题设计意图:1平行线的概念是本节课最基本的要求(第1、2题)2平行线的识别、读与写(第4题)3平行线的画法及能力提升。
图3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会用三角尺、直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画图的基本技能.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能力目标:3、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4、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情感目标:1体验仿效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平行线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能从数学观点考察周围事物的习惯。2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相互协作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对平行线有所了解,同时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平行实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向学生传授的平行知识既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构建学生的新的知识结构将大有裨益.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情景引入,平行图片展示(板书课题),多媒体展示有学生描述生活中的平行实例(学生对学生的发言展开评价)平行的表示方法(画平行线,板书表示法)(多媒体)在网格中说出平行线,并适当交流网格中的平行规律(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评价)画图形平移,感受平移后对应线段的平行关系(多媒体演示平移的过程)议一议,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相互补充,相互评价,揭示平行定义的本质,及它的”三要素”.在网格中画出指定直线的平行线(投影展示学生的画图,有其他的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做补充,揭示平行线的画法,以及平行线公理及推论)网格中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充分展开)解决情境中的画平行线问题(两个学生上黑板操作配合),这里倡导的时学习的分工协作意识电脑演示平行线的画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线的画法:一靠、二放、三推、四画;城市交通图的平行关系,引出两个结论(学生讨论给出结论)课堂检测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本节课中用到的教学资源包括收集生活中的平行线的实例、交通网络图、制作动态的平行线的画法课件等都是费事较多的一个环节,尽管如此,这些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结合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规划“金山湖广场的水上浮桥”为例,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有挑战性,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随时激发不同学生中的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评价学生既要看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如何,又要看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是否培养了学科兴趣,是否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本节课中的评价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目标的评价围绕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评价分三块:A:知识目标,通过课堂的检测,及时的量化,是学生对自己的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了解;B:能力方法目标的评价主要通过提供学生现场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这种相互评价的方法增加了评价的透明度;C: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给学生提供小组学习合作(金山湖水上浮桥的规划、平行线的画法),对各自的表现都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不同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对学生过程的评价,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学习自学性、积极性、协作性、创新性、自制性和纪律性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标准为: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体意识强,能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答问面广,发言率高;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质疑面广,发问率高;学生对于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能够主动加以制止和控制;学生能主动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遵守纪律,课堂教学严肃、生动、活泼。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掌握和具备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好的学习方法包括: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巩固练习;学会科学运筹时间;学会有目的地收集、整理资料;学会有效地利用学习工具等。本节课中通过学生描述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这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程度的有效评价,课堂检测的量化结果是对及时巩固、科学的运用时间的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技能发展水平、智力能力发展水平、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三个层面。对学习态度情感的评价,它包括学生学习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这节课中设计很多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都是今后着力培养的方面。(共29张PPT)
请您欣赏
请您欣赏
请您欣赏
1、飞机的喷雾、铁路的双轨、桥上的装饰以及城市道路图都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2、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两条直线平行的实例,你能举例说明吗?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
注 意
平行线的三个特征:
不相交
两条直线
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
两条直线
通过实例,你认为平行线有何特征?
a
b
·
·
·
·
A
B
C
D
平行用符号怎样表示?
用“// ”表示平行,
如a//b
或AB//CD
找一找
图中哪些线段互相平行?请分别将它们表示出来。
A
B
C
D
E
F
G
H
I
P
O
M
N
你能找出平移前后的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段吗?
议一议
你能在方格纸中画出平行线吗?
画一画
画一画
.P
a
交流:如何利用网格画一条直线与a平行而且又要经过点P呢?
在美丽的金山湖畔,欲建成北部滨水区,设计中将有一条与长江路平行且经过小岛A的“水上浮桥”。请在下图中画出这座“水上浮桥”的示意图。
合作与探究一
长江路
A
A
长江路
A
如图:点A是直线a外的一点。
经过点A画一条与直线平行的直线a。
A·
a
b
●
一放
二靠
三推
四画
经过A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A
●
经过A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A
图中有哪些道路与解放路平行?
过人民广场,并与解放路平行的道路有几条?
●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
建设路与健康路的位置有何关系?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 ,你有哪些收获
成长与评价
谁是今天的最佳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