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30 20: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朝花”我来拾
——名著导读
1、鲁迅起名“朝花夕拾”,有何含义?原题叫什么?
2、《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早上的花晚上拾起,成年之后回忆往事之意,鲁迅是想从这些回忆中感受到心灵的闲静,感受情感的慰藉。《旧事重提》。
1926年间。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
3、《朝花夕拾》中第一篇作品是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第几篇?
5、书中着墨较多的人物是谁?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
《狗 猫 鼠》 第六篇
4、说出书中其它几篇的篇名。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
《五猖会》 、《无常》 、《父亲的病》 、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6、《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哪些?
阿长 衍太太
7、鲁迅在《 》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弃医从文
8、《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 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藤野先生
9、《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10、《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11、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12、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C
C
A
C
13、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14、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来继续与“正人君子”们作斗争。
1、《狗·猫·鼠》借童年对隐鼠的喜爱和对既有媚态而又暴虐的猫的憎恶,表现了对守旧势力的痛恨和对弱小者的同情,揭露“名人教授”们鼓吹的中庸之道,抨击那种对敌人宽容敷衍,姑息养奸的错误态度。
2、《阿长与<山海经>》,描述保姆阿长的勤劳、质朴以及对鲁迅的关怀。“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 ‘哥儿,有画的‘三亨经’,我给你买来了!’”从而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文章最后,“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深切地表现了鲁迅对她的悼念之情。
3、《二十四孝图》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作品着重分析了“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菜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这本孝子教科书“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写“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批判了强制性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5、《无常》:作者怀着强烈的兴趣对乡间迎神赛会的活无常的装束和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表现了无常鬼对“下等人”、“乡巴佬”的同情,从而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 “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百草园的无限生机,雪地捕鸟的妙趣横生,写出童趣。与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陈腐的教育内容禁锢了儿童思想。
7、《父亲的病》具体记述了父亲为庸医所误致死的过程,勾勒了清末绍兴几位所谓“名医”的恶劣行经,揭露他们贪婪,昏庸,诈骗,奸滑的丑恶灵魂,隐含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救国的思想。
8、《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及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9、《藤野先生》勾勒出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记叙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片段,并说明了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仙台医专时看到的国民的麻木。
10、《范爱农》写与范爱农认识、交往\成为挚友的经过。爱农倔强耿介,愤世嫉俗。得知恩师徐锡麟被杀后,反对发抗议电报到北京,表现了极度愤慨的心情;范爱农是负责任的,“爱农做监学,他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可惜不为社会所容,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迫害,社会环境逼得他走投无路。
怀念
怀念家乡的景、物: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小引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怀念家乡的事: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 ——五猖会
更怀念的是那些人: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 ——范爱农
感性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茎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决不宽恕人”,
“痛打落水狗”,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
《朝花夕拾》中的鲁迅:
绘景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很诗情
回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
很深情
语言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很温情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对于彼时“运交华盖”、颠沛流离的鲁迅来说,有关故家往事、老邻旧友的回忆未始不是一种滋心润腑的慰藉,一种言近旨远的寄托,或者竟是一种畅快淋漓的表达新径。“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理性
“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义” ,
致力于“改良这人生”,
他珍视生命,尊重人性。因为珍视,所以对封建社会的一些不合理予以批判。他不仅洞察人情世故,而且犀燃烛照,时时发表卓异的见解。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猖会
鲁迅先生出于人性和人情的儿童心理,因而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如此深恶痛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名著,补全下面的人物对联。
上联:百感交集,鲁迅写《朝花夕拾》
下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