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5 10:1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并立与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伴随宋代农业领域的作物熟制的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加,加速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加强南北经济联系,元代重新整修大运河,开拓海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①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2)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边疆地区开发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宋代“瓦舍勾栏”十分之多,仅汴京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有的甚至“可容数千人”。“在京正店(大饭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点(小餐馆)”。 ——《东京梦华录》
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利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宋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宋元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宋元时期棉花的种植和推广,表明经济物种种植扩大,反映了农业商品化加强。南宋棉纺织业兴起,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被原料。
宋朝“五大名窑”及出产的瓷器
(1)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2)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
瓷器质地坚硬不吸水,敲击响声清脆,比陶器更加美观、耐用。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 南宋庄绰
(2)矿冶业
①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万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罗伯特·哈特威尔(美国)《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元青花“鬼谷下山”
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
元朝青花瓷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剑桥插图中国史》
杭州(临安)在隋朝已负盛名。南北大运河开创后,它是南端终点。它与开封不同,后者大体上是一座消费城市,购买力操在政府官员及其家属和随从手里。南宋的国都――杭州,则是制造业中心。造船业、丝织业、瓷器与纸张的制造在南宋尤其突飞猛进。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的发展
(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大增,并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二、社会结构的演进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顾客用铜钱买“交子”,然后在“交子”上记下铜线数目,可在市场上使用,也可到“交子”铺去兑换现钱。“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图4:




2.海外贸易繁荣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许多国家和地区。
(2)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3.城市的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临安到元朝改称杭州,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宋元时期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
榷场:是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需纳税,榷场在辽、夏、金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图1:宋代互市图
(与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3)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
(1)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3)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三、经济重心南移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方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四)社会的变化
1.平民社会的到来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
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
额大大增加。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
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2)宋代科举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3)宋代科举考试为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人身束缚的松弛
(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2)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社会控制松解
(1)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