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并立与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0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 ——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
一、过度集权,内外交困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因为在夺取政权之初,对内部的篡夺成风的局势必须刹住,对外部的分崩离析局面也必须加以结束,而且还要防范其重演。所以,赵匡胤在即位之后,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经济诸方面的立法都贯穿着一个总的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邓广铭:《宋史十讲》
2.措施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①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②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制定崇文抑武方针
罢免宿将,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3.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专制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均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代的通判
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宋初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又在州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
当时有一些知州,对通判避之唯恐不及。欧阳修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叫作钱昆的少卿,是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欧阳修《归田录》)成为一时之笑谈。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刻》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疆压力的表现
(1)辽朝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①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2)西夏和北宋达成和议
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②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二、危机重重,开源节流
2.财政危机
(1)军费直线上升
①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训练废弛,素质低下。
②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养兵和养官的沉重负担
①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②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北宋统治危机面临着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
辽和北宋的“战”与“和”
(1)契丹建国后迅速强大起来,耶律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契丹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蕃汉分治”政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
(3)宋辽之间时战时和,宋辽签订协议后,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在较长时间内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
导致北宋财政危机的三冗
(1)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
(2)扩充军队导致“冗兵”。
(3)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
(4)“冗官”“冗兵”“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3)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二、危机重重,开源节流
“庆历新政”
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庆历五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范仲淹从整顿官僚机构,完备官僚制度入手,进行广泛的政治改革。他与富弼联名向皇帝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涉及官僚政治的许多方面,例如:改革官僚单纯论资排辈升迁的“磨勘法”;限制官僚子弟不通过科举即可为官的“恩荫”、“任子”特权;改革科举考试专以辞赋、墨义取士的旧制,改为注重策论(政治实务)与经义(政治理论)等等。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主持变法
①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②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军事训练、科举教育诸多领域。
③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宋高宗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
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2)变法的主要内容
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变法的影响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这些人不仅缺乏经验,而且把变法作为进身之阶,参与变法动机就不纯。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吕嘉向、蔡京、李定、邓绾等,都属于人品不正者,其中绝大多数以后进了《宋史》的奸臣传中,其中蔡京之臭名,大概没人不知道。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没用。
——粱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载《南方周末》2006年2月16日
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 “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梁启超《王荆公》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南宋偏安
1.南宋建国
1127年,北宋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2.金与南宋的“战”与“和”
(1)岳飞抗金
三、偏安一隅,西湖歌舞
之所以要限制诸将,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个中原委当然高宗不便明言,但他的实际行动却很能说明问题。还在建炎元年时,太学生陈东、欧阳澈因上书请求高宗亲征北伐,迎回徽、钦二帝,就被高宗斩首。高宗即位后,虽然口头上也说要迎回“二圣”,但实际上经过“和议”的反复交涉,最后只是迎回徽宗的梓宫和韦后,而让钦宗客死异国。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3.宋金南北对峙
(1)南宋统治稳定后,将都城定在临安。
(2)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宋帝世代尊金帝为叔父或伯父,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宋代民族之间的“战”与“和”的认识:
(1)宋代时期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2)战争是暂时的,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伤害了民族感情,加剧了民族仇恨,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3)民族间的“和”:和平是长期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主流。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宋金议和,实现了双方长期的和平,实际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