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融合与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通过了解隋唐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隋唐民族交融的新成就。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教学目录:
一、隋朝:兴盛与灭亡
二、唐朝:繁荣与融合
三、转折与割据
四、延伸与思考......
一、隋朝:兴盛与灭亡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统一
(1)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呈现出繁盛局面。
(2)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
2.隋朝的建设
(1)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
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
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605年,隋炀帝诏令营建东都洛阳。
每月役使民工筑城多达200万人。
宫殿所用大梁巨柱,须从豫章郡(今南昌)采集大树,运来加工。一颗大树两千人才能拖得动,如果用木轮车运送,便会摩擦起火,改用铁轮车,运一二里铁轮便坏,只好由数百人尾随,专门供应铁轮,因而一天不过运送二三十里。民工劳累不堪,一半人累死在运输途中。
不到1年建成洛阳,堪称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奇迹。
决定营建东都后的第四天,大运河这个超大型的建设项目又开始了。
630年,唐太宗李世民诏令营建洛阳宫。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阻:陛下当初平定洛阳,把奢侈豪华的宫殿楼阁都予以拆毁,还不到十年,又要加以营缮,岂不是以前痛恨其铺张,现在却羡其雕丽?……各地的王府都要营建,须动用很多劳力。百姓承战乱之后没,财力困乏,温饱尚未解决,这和隋朝的富庶状况不可同日而语。陛下役使百姓大兴土木,恐怕比隋炀帝的胡作非为还要过分。
太宗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同夏桀和商纣王相比,我算怎么样?
张玄素答:陛下如果坚持营建洛阳宫,就同他们一样。
(隋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大业元年开始)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大业三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四年正月“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
——诸祖煜:《隋炀帝时期民役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隋朝灭亡
(1)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2)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
(1)隋朝短暂而亡主要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的。其突出表现在于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的爆发。
(2)隋亡的原因与秦亡的原因非常相似。
是时(隋朝末年)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王咨臣等译、虞祖尧等校:《历代食货志今译(晋·魏·隋)》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
(2)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3)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4)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二、唐朝:繁荣与融合
2.武则天的统治
唐太宗之子高宗在位时,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当权期间,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不是充满敌意的边远蛮夷而是大国之外的使臣。——《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对武则天的评价: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她同样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君王和政治家。
3.“开元盛世”
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又一个盛世局面。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人民既能拥护皇帝的统治,也能推翻皇帝的统治。
武德中期,全国在籍编户仅200万户……天宝十三年(754年)增至906.9万户、5288万口。武德、贞观时期,“土旷人稀”“率土荒俭”,到开元、天宝时期,“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耕地面积达八亿亩左右。
天宝八年(749年)中央政府直属的北仓、含嘉仓,储存粮食达1245万石……开元年间人说:“人家粮储皆及数万”,可见民间藏粮也极丰富。 ——樊树志:《国史概要》
在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中,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适用标准和普遍原则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宋元两代和明代前期以道德评价为重心,明代后期和清代则以事实评价较为显著。其演变趋势,则呈现出道德评价逐渐让位于事实评价的脉络,这一趋势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走向成熟。
——罗炳良《历史人物评价原则的多元与趋势》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问题:文中提到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标准?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如何用该标准评价隋唐皇帝?
_________雄才大略与残酷暴虐相混合的复杂性格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
_________的昭陵为了达到“民力省而形式雄”的效果,重又恢复了“依山建陵”的模式。
_________政体下,最后的裁判权出自龙椅,依靠当今天子自持的程度而定。
隋炀帝
唐太宗
专制
(三)唐朝盛世的民族关系
1.唐朝的民族政策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唐太宗统治时期,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显示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与突厥
(1)唐朝大败东突厥
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唐太宗对东突厥的降众,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对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朝给予官职。这些措施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对西突厥的管辖
西突厥控制着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唐太宗派兵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
高宗在位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在位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太宗)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李鸿宾:《论唐朝的民族观念》
突厥的兴衰
6世纪中期,突厥崛起,建立突厥汗国。
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贞观初年,唐大败东突厥,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时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辖西突厥故地。
3.唐与吐蕃
(1)文成公主入藏
①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
②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
③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2)唐蕃会盟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公元821年,吐蕃使臣向唐请求和盟,公元822年在拉萨设盟坛,唐蕃会盟。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不是充满敌意的边远蛮夷而是大国之外的使臣。——《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4.唐与靺鞨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5.唐朝的疆域
(1)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朝民族政策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族粟末部
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表格,理解三种方式:羁縻、册封、和亲。
注:从隋唐王朝的角度,对自己臣服程度高的地方实行羁縻政策,而在其外围独立性强的地方则适用于册封。和亲则是在君臣关系上再加一层舅甥关系。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也日益紧张。
②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
③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
①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②“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
①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边疆频频告急。
②从此以后,唐朝由盛转衰。
三、转折与割据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1)破坏了北方的经济。
(2)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3)边防空虚。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4)北方人的南移。
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旧唐书》
2.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
(2)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3)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3.黄巢起义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唐末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藩镇做为整体,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前,是唐朝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它的存在,保障了中央王朝的生存,维持了庞大国家机器的运转。但是,自唐末农民战争开始,藩镇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或在农民战争中保存实力,或借农民战争之机脱离唐廷自立,做为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藩镇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瓦解李唐统治的因素,肢解了大唐帝国,使唐廷彻底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程志:《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
(1)“五代”
907年,朱温废唐,国号梁,史称后梁。
黄河流域先后经历梁\唐\晋\汉\周5个
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十国”
南方出现9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汉称为“十国”。
(3)后周为统一奠定基础
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之,五代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中,战争频仍,动乱迭起,政权如走马灯似地更换。
——易图强:《五代藩镇动乱特征分析》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步参政。唐肃宗即位,宦官李辅国因拥立有功,参与机要,统领禁军,任免宰相。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节度使任免,皇帝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唐朝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
(2)唐朝后期,朝廷的高官相互结成朋党,排斥异己,出现了朋党之争。
(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唐朝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衰落。
黄巢起义
昔时繁盛皆埋没,
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
天街踏尽公卿骨。
——韦庄《秦妇吟》
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绿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用北宋史学家欧阳修的话说,就是:“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 “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至三、四岁而亡” “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易图强:《五代藩镇动乱特征分析》
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复旦大学历史系邹逸麟教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在历史上,长安和洛阳两个城市就像车辆的两个车轮一样, 互相补充完善。但总的来说还是以长安为主,洛阳只是从属性质。
——日本唐史研究会气贺泽教授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四、延伸与思考......
三国时期,三国鼎立,魏地处中原,认为自己是正统,要统一全国。蜀以自己刘姓,认为是汉室宗亲,要恢复汉家旧业;东晋是中原王朝南迁,自己认为是正位,但北方十六国并不尊奉其正统地位;南北朝时期,北朝说南朝是“岛夷”,南朝说北朝是“索虏”,他们都自居为中国,要消灭对方,统一全国。所以说,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是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一大特征。
——戴显群、高学钦:《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特征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