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麻城市黄土岗镇中心学校 何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
2 ﹑教学目标。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材的地位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还是化学科学的基础。
2、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确定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理解和微观解释。
(2 )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用探究法学习本节,探究的过程和体验是重点,学生要有丰富的思考过程,较深刻的思维体验并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探究实验法,综合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了解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流程及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实验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理解。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
(2)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守恒的原因。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集体讨论,自主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集体中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实验探究法
综合分析法
集体讨论法
自主归纳法
三、说学法
1.学生状况:学生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也做过一些探究实验。
2.学法指导(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1)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集体讨论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相同与不同点,以综合分析,集体讨论,自主归纳之。
四、说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
1.提出问题
2.自主猜想
3.实验探究
4.得出结论
5.解释结论
6.应用结论
(1)提出问题:
学生板演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
①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②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
你猜得着吗?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
(2)猜想问题
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
①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所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所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小于所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3) 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分八组,两组做一个实验,可以相互对照分析,学生据实验一 二 三可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四学生测定时,天平是不平衡的,要分析造成不平衡的原因。实验一由老师先演示,主要是此实验操作太复杂,不易成功,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示范,其余的实验学生自己完成。 )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探究实验三: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探究实验四:进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4)得出结论
实验完毕,各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将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结论写在黑板上,教师总结:
参加化学反应
的各物质的质
量总 和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这一定律的奠基人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1756年,罗蒙诺索夫把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锡变成了白色的氧化锡,经过称量,容器和容器内的物质总质量在煅烧前后是相等的。罗蒙诺索夫经过反复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他根据实验事实,提出了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观点。但这一发现当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以求解决。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Landolt)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Manley)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 000 g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 1 g,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以后的一百多年中,许多科学家又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证明罗蒙诺索夫的论点是正确的,质量守恒定律在世界上得到公认。
了解发展史,学生受启迪
要有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索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顽强的毅力。
科学探索是很艰难的历程,有许多科学家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做出了毕生努力,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感谢他们。
(5)解释(分子模型模拟)
实物分子模型模拟,直观又好操作,获得感性的认识,便于下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水分子模型演示水电解示意图,好懂)即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意义和微观解释。(形成板书)
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元素的种类不变(宏观)
原子的种类不变(微观)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6)巩固应用
教师演示两个实验:
(1)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的结果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选择这两个实验,主要是基于这两个实验比较直观且与生活很接近,并且生成物与反应物较复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白反应物与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有区别的,生成物与反应所生成的物质是有区别的,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更深刻。
2、加热10 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04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7)小结作业
1、反应A+B=C+D中,已知2 g A和5 g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 g C,则有___g D生成。
3、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和H2O,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4、在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学式为( )
A、X2Y3 B、XY3
C、X2Y6 D、 X2Y4
5、将A、B、C各10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C增加了8g,同时生成了4gD,则在反应中A和 B的质量比是( )
A.5:1 B.1:5 C.1:4 D.4:1
题目设计意图
1. 1 、 2题从宏观上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2. 第3题是从元素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3. 第4题是从原子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4. 第5题关键是要理解反应物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生成物与反应所生成的物质是有区别的。
五.板书设计(学生的板书在黑板上占五分之四,老师的板书占黑板的五分之一)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宏观: 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六:教学设计反思
(1)为了实验的方便,此节课最好在实验室进行。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或平时不做实验或实验做的很少的学校尽量不采用以免流于形式或效果不好。
(3)以实验为基础,引导教学;以思维为核心,开展探究,探究要以学生的思考为基础,有丰富的思维体验的过程的探究才是有意义的。不然,就是教室热闹学生热闹大家看热闹。
(4)实验探究时,实验操作不是本节重点,教师不要过多干涉。
(5)教学理念很重要,先进的教学设计来源于先进的教学理念。
谢谢大家!
请批评指正!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 何水
各位领导及专家老师,我要说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
一、先说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本节是以量的眼光思考化学变化的开端,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变化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准备。
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是化学科学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质量守衡定律的宏观理解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2):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用探究法学习本节,探究的过程和体验是重点,要有丰富的思考过程,较深刻的思维体验。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在探究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探究实验法,综合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了解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流程及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2)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理解。
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2)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了解量化学。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基础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综合分析法,集体讨论法和自主归纳法。
三、说学法
1.学生状况: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变化的本质,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熟练了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做了一些探究实验,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对做实验,思考实验,激情很高。所以本节就试一试实验探究。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问题,实验探究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综合分析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相同与不同点,以综合分析集体讨论,自主归纳之。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提出问题——自主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结论——应用结论
2、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学生板演电解水,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1: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做答。2: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不了,于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猜想问题。
(2) 猜想问题
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自然进入实验验证。
(3) 实验探究:我首先边做边讲探究实验一,主要是给学生做一个示范,其余的实验学生自己完成,(对于平时的学生实验以及实验操作没有训练的学校,建议改成演示实验,不然学生会遇到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分八组,两组做一个实验,可以相互对照分析)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探究实验三: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探究实验四:进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自己将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结论写在黑板上。
还可以提一些问题如:
(1)探究实验二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
(2)探究实验三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3)探究实验四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5)总结形成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这一定律的奠基人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1756年,罗蒙诺索夫把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锡变成了白色的氧化锡,经过称量,容器和容器内的物质总质量在煅烧前后是相等的。罗蒙诺索夫经过反复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他根据实验事实,提出了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观点。但这一发现当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以求解决。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Landolt)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Manley)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 000 g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 1 g,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以后的一百多年中,许多科学家又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证明罗蒙诺索夫的论点是正确的,质量守恒定律在世界上得到公认。)
(6)解释结论 (分子模型模拟)
实物分子模型模拟,直观又好操作。(水分子模型演示水电解示意,好懂)从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意义和微观解释,形成板书。
(7)巩固应用
教师演示2个实验
(1)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对结果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之
(8)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9)习题
1、反应A+B=C+D中,已知2 g A和5 g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 g C,则有____g D生成。
2、加热10 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3、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和H2O,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4、在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学式为( )
A、X2Y3 B、XY3
C、X2Y6 D、 X2Y4
5、将A、B、C各10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C增加了8g,同时生成了4gD,则在反应中A和 B的质量比是( )
A.5:1 B.1:5 C.1:4 D.4:1
课本1 2 3 题。
五、教学设计反思
(1)为了实验的方便,此节课最好在实验室进行。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或平时不做实验或实验做的很少的学校尽量不采用以免流于形式或效果不好。
(3)以实验为基础,引导教学;以思维为核心,开展探究,探究要以学生的思考为基础,有丰富的思维体验的过程的探究才是有意义的。不然,就是教室热闹学生热闹大家看热闹。
(4)实验探究时,实验操作不是本节重点,教师不要过多干涉。
(5) 教和学是不同的过程,教是老师的事,学是学生的事,学才是关键。教的再好学生学不好再好也不好,教的不好学生学的好不好也是好。
(6)教学理念很重要,他是教学设计先进与否的指导。
六.板书设计:(学生自己的板书在黑板上,我只占黑板的五分之一)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所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麻城黄土岗中心学校 何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质量守衡定律的宏观理解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2: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用探究法学习本节,探究的过程和体验是重点,结论还没有过程重要,同时锻炼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探究实验法,综合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了解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流程及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 科学探究 集体讨论 自主归纳。
三:工具
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反应物碳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自主猜想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实验探究
1.学生分成八组:(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一二组:(1)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三四组:(2)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五六组:(3)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七八组;(4)进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2、实验。
学生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交流,体验得与失。
3、集中。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展示,讨论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学生组:八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二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三四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五六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七八组;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后质量减轻
师:学生积极讨论 七八组同学的实验为什么与其他组不同?
(原来是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 逃逸)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
(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或以水分子模型演示电解水的反应,以实物动态展示变化的过程,以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结合给学生以启示。)
学生:讨论、归纳
1: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质量不变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3:原子的数目不变
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总和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师: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验证
教师演示: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
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找出实验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并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之)
(七) 巩固与提高
1、反应A+B=C+D中,已知2 g A和5 g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 g C,则有____g D生成。
2、加热10 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3、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和H2O,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4、在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学式为( )
A、X2Y3 B、XY3
C、X2Y6 D、 X2Y4
5、将A、B、C各10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C增加了8g,同时生成了4gD,则在反应中A和 B的质量比是( )
A.5:1 B.1:5 C.1:4 D.4:1
课后作业 教材课后1 2 3 4题。
(八)教学案例反思
1.学生分组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分工合作可以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实验中安全操作和秩序。
4.实验验证理论可以让学生提高实验在化学学习中重要性的认识。
5.此案例以杜郎口教学方法为指导,以探究化学教学中的常规模式, 更好地为初中化学教学服务。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