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科版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2.1运用公式计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桂科版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2.1运用公式计算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桂科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11-25 10: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运用公式计算
设计者姓名
学校
联系电话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广西科技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主题二数据计算任务一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创建工作表的内容,对电子表格2003版本有了些基础性的了解,并能够简单操作2003版本的Excel,本节课在此前基础上深一步学习Excel的公式运算。
课时 1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公式的含义和构成;
(2)能设计公式并能正确输入公式;
(3)掌握公式复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数学学科类比和迁移方式,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构成;
(2)通过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设计和正确输入公式,
(3)通过案例分析与观察,掌握公式复制的方法并了解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
(2)让学生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欲望。
(3)希望培养学生把“高效”、“准确”两词的意义合理的应用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 重点 (1)理解公式中用单元格地址和用具体数值的区别
(2)公式输入的基本步骤
(3)公式复制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 难点 (1)理解公式构造中用单元格地址的意义。
(2)能够根据要求,从问题中提取计算方式并通过复制公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 方法 教师示范操作、自主探究
教学 手段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课前预测与教学准备 1.通过主题一的学习,学生对电子表格的编辑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奠定了知识基础。
2.硬件:网络教室、电子白板
软件: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3.教师把“天气日报表”、“部分城市降水量统计”表和微课通过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发送到学生机,以便让学生方便提取操作。
教学过程/步骤设计与分析
步骤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引入,揭示目标 1.同学们,我们对世界各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竞赛,大家一起来看这些数据:
白板和学生机上呈现“以Excel表格方式提供书本20页案例分析”的数据,
下面,我们一起计算东亚各国的人口密度,看谁先算出结果。
老师巡视并辅导学生,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结果
2.老师请同学代表分享他们的完成情况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喜欢用传统数学方式来解决问题,有小部分同学已经想到了用了Excel来解决问题,但由于不怎么会操作,完成情况不是很好。
3.老师表扬想到用Excel来解决问题的同学。
4.老师演示如何用Excel来完成人口密度计算,从而?引出课题——运用公式计算数据 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式,并交流计算方法。
运用传统数学方法计算的同学代表演示操作;运用Excel来解决问题的同学代表进行演示操作。
?
学生观看,思考Excel中运用公式计算的速度与结果的准确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使用传统计算方式与运用公式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使学生初步体验Excel的计算功能带给我们的便捷。
初入新知 1.通过老师刚才的演示,提问学生公式的构成和意义。
2.教师总结学生思考与回答情况,讲解公式的构成和意义,并演示正确输入公式的步骤。加强学生记忆,让学生能够较快较好的掌握本课重点。
3.通过与数学学科运算类比方式来识别运算符的优先级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和数学科有相似之处,以“=”开头,除号与数学科的表示方式不同。
学生通过与数学学科的比较,比较容易掌握运算符的优先级别排列 ?
在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不断的思考中,学生能够较容易的掌握本知识点。
通过观察,在对比中看到相似与差异,这样理解更深刻,也让学生看到运用公式计算的妙处。
学生 自主
探究新知 布置任务:课本21页探究,计算温差
1.在这一任务中,为了便于学生的观察与比较,不需要插入E列,只需要把操作A中探究步骤中的“E”全部改为“I”,即“E3”改为“I3 ”,以此类推;操作B中的“E”全部改为“J”,即“E3”改为“J3 ”,以此类推。
2.教师巡视并辅导学困生完成任务,并建议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帮助学生能力弱的同学完成任务。
3.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学生代表来展示他的操作过程,并对比操作A与操作B两者的区别
4.教师点评学生的操作,并讲解公式中运用单元格地址和用具体数值的区别,以及公式复制的方法。
1.学生打开老师提前发到学生机上的“天气日报表”,对操作A、B两部分内容探究步骤(1、2、3)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帮互助的方式完成本任务,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操作A与操作B的区别,知道哪种方法更实用,准确率和效率更高。
3.如果操作遇到困难,可以观看老师下发的微课。 1.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独立学习和互帮互助的学习品质
2.操作A、B单元格地址“E”的更改,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一目了然得观察两者操作结果的区别。
3.让学生掌握运用填充柄复制公式的方法和意义,希望培养学生把“高效”、“准确”两词的意义合理的应用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4.通过老师的点评和讲解,加强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记忆。
学生 自主
探究与协作学习,巩固新知 ?学生打开老师下发的“天气日报表”和“部分城市降水量统计”,完成任务
任务1:22页的“做中学”,
老师巡视辅导,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点拨。
?
老师可以通过管理软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查看,点评。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遇见问题可与其他同学交流,也可以查看老师下发的微课。
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多媒体教室管理软件发送给老师。 ?
通过多次的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也让学生学到如何高效、准确的做好某一件事。
小结及课外延伸 老师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即教学的重难点,如公式的构成、公式中用单元格地址与具体数值的区别,公式复制的方法等。
此外,让学生思考学习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用Excel公式来解决问题的地方,除了公式还有什么来解决问题呢?
学生与教师互动,共同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数据,比如考试成绩单,需要计算多种不同的数值时,运用公式或函数可以方便快捷的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可以用Excel表格强大的运算功能来解决数据的能力,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方便。
课堂作业 将P22页的“做中学”中“最低气温”平均值C24单元格,“最高气温”平均值D24单元格保留一位小数位数。
课后练习 23页的“马上行动”
计算“部分城市降水量统计”表中每个城市的“全年降水”总量,并保留两位小数。
板书设计 1.本课有PPT课件辅助,教学主线与知识点均在PPT中呈现;老师提前准备好“天气日报表”和“部分城市降水量统计”表。
2.课本23页的“马上行动”,为方便学生自学,提前做好了微课。
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不断的操作来加强学生的熟练度;
2、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通过学生多次操作,教师不断点拨来加深学生记忆,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对学困生的辅导应该加大力度。
附表1: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课本21页探究步骤)
步骤 操作A 操作B 比较结果
探究步骤1 选定单元格I3,输入公式“=36-24”,后回车。选定I3。观察编辑栏中的内容 选定单元格J3,输入公式“D3-C3”后回车。选定J3,观察编辑栏中的内容。提醒:公式中的单元格地址是通过单击相应单元格获取的
探究步骤2 试着修改单元格D3中北京的最高气温,观察单元格I3的值得变化 试着修改单元格D3中北京的最高气温,观察单元格J3的值得变化
探究步骤3 选定单元格I3,按下鼠标左键向下拖动填充柄,观察I4到I22单元格中的内容 选定单元格J3,按下鼠标左键向下拖动填充柄,观察J4到J22单元格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