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
沧海桑田——可简称为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这种海陆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西半球 东半球
请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陆轮廓,你发现什么了?
印 度 洋
北 冰 洋
太
平
洋
太
平
洋
大
西
洋
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陆轮廓非常相似
魏格纳设想的内容
从古至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呢?
大西洋扩张
太平洋收缩
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在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以后逐渐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证据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常相似
(第一证据)
大西洋两岸大陆生物有亲缘关系
有些岩层是连续的
一些古生物的化石也是同类的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大陆漂移假说: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大陆漂移学说提出后受到了来自主流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强烈反对,在魏格纳生前没有得到广泛接受。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的一次科学考察中遇难。
大陆漂移学说不被接受的原因
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大陆漂移缺乏足够的证据。
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
人类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
不足
大西洋两岸大陆不能完全拼合
并不是所有岩层都连续
大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什么力量来撕裂?
大陆并不漂浮在海洋上,怎么会漂移呢?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大西洋海底地形(S形的海底山岭)
二、寻找海底的秘密
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正在缓慢移动,当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相撞的时候,发生挤压,大洋地壳因其密度较大,较薄,俯冲插入大陆地壳底下,这样在邻近大陆的海底往往会形成海沟和一系列岛屿,大陆地壳受挤上拱,隆起形成高原和山脉。
海底扩张学说
海沟
海底的扩张使大陆分裂,彼此远离而去。
地 壳
移动的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发生挤压,俯冲插入大陆地壳地下,
在邻近大陆的海底形成海沟和岛屿;
在大陆上形成高原和山脉。
海底扩张学说主要观点:
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
六大板块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既有大陆,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几乎全是海洋
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科
迪
勒
拉
山
系
喜
马
拉
雅
山
脉
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深海沟和岛弧。
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世界两大地震火山带
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板块学说认为:
板块内部地壳结构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时常会发生拉伸或碰撞,从而容易出现火山或地震。
1、全球岩石圈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漂浮” 在软流圈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也是火山、地震集中的地带,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学说的主要观点
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可解释地下矿藏形成原因,预测世界海陆分布变化
地幔的 和 又合称为岩石圈。
上部
地壳
1、地球内部有三个圈层,中心部分是地核,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心温度可达5000~6000°C。中间部分是地幔,最是薄薄的地壳。地壳由岩石组成,但各处地壳的厚度不同。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地幔的上部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圈。
3、软流圈的高温物质往上涌并向两侧运动,使大洋底部形成裂谷,而涌出的岩浆则凝固成长长的海底山岭。
地球内部的圈层
动动脑筋,你一定行!
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的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小结
海
陆
{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运动学说
{
{
大西洋的扩张
太平洋的收缩
六大板块
两大火山地震带
过去
现在
发展
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现在的南极洲地层中有很多煤,煤是由于温暖气候下大片森林埋入地下受高温、高压影响而形成的。那么,冰天雪地的南极洲过去怎么会有森林呢?
牛刀小试
因为在很久以前南极洲曾位于温带或热带,只是后来的大陆漂移才来到南极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