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25 16:2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1、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3、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4、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四、【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七、【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1、走进生活,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读过法国小说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吧。虽然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内容都变成了现实,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相信同学们也不会陌生,那么在今天能否成为现实呢?人类真的能够穿越地心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
师:好,同学们打开课本21页,看第一框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读图比较,启发探讨
师:好,同学们都看完了吧,大家觉得我们现在能否到达地心呢?
生:不能。
师:既然人们不能直接到达地心,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呢?
生:借助地震波。
师:什么是地震波呢?它有哪些分类和特点呢?
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
[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
生1: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师: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
生: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问:传播速度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生: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师: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师:什么又叫不连续面呢?
生2: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师: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传播的地震波是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呢?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
师:在地球内部地震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师: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找出界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生: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师: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吗?
学生尝试自己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教师将学生绘制的地图和“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比较,师生共同评价。
(通过观察、分析、绘图、比较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略。
拓展延伸: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觉到的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呢?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船上,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为什么?
生:回答略。
师: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把地球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但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进一步拓展: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除了地震波以外,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等,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承转: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相比较而言,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应该是地球外部圈层!下节课我们将了解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4、作业:
本节课后练习题
板书: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3、内部圈层
(1)定义
(2)分类及特点 (1)地壳
(2)地幔
(3)地核
2、不连续界面
(1)莫霍界面
(2)古登堡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