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第28课 祖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第28课 祖逖(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19 20: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祖逖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祖逖( ) 主簿( ) 骁健( ) 戎狄( )
郡国( ) 铠仗( ) 召募( ) 铸兵( )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⑴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因:
⑵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既:
⑶睿素无北伐之志。
素:
⑷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将:
⑸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诚: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
⑵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⑶祖逖不能清中原而济者,有如大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文学常识填空。
《祖逖》选自________,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____体通史。主编者______,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5.疏通全文后,讲述祖逖的故事。
点击思维
1.注意“逖”不要读成了“dí”;“簿”不要读成了“bó”。
2.要注意古诗文中的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如此处的“因”是“于是,就。”的意思,“素”是“从来,向来”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字的含义主要是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⑴句注意“及渡江”的翻译方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5.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闻鸡起舞 年轻时胸怀大志
请缨北伐 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中流击楫 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
2.语言特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资治通鉴》体例严整,文笔简洁流畅,内容博大精深。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祖逖》一文在语言运用上很好的体现出了简洁流畅的特色。[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把握重点: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晋朝爱国名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第一段,闻鸡起舞,表现祖逖年轻时便胸怀大志。古人有迷信说法,认为半夜鸡鸣是恶之兆;祖逖认为半夜鸡鸣正可以令人觉醒,振奋精神,所以说“此非恶声也”。刘琨是祖逖的朋友,晋室渡江南迁后,任侍中太尉,一直坚守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因孤军无援,兵败遇害。
第二段,请缨北伐,表现祖逖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祖逖慷慨陈词,请求统军北伐 ,得到的却只有千人的军饷,连铠甲兵器都没有。胸怀收复中原大志的祖逖与“素无北伐之志”的司马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三段,中流击楫,表现祖逖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请注意,祖逖不是率领晋军北伐的,他只带着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他的胆识和志气,实在不得不叫人佩服。
4.攻克难点:
参考译文
范阳郡的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个人住在同一个寝室,半夜听到鸡叫,就用脚蹬醒刘琨,说:“这不是不祥之声!”于是二人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之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骁勇强健的人士,向司马睿进言说:“晋室之乱,由于皇族争权,自相残害,这使得匈奴等外族乘机进犯,毒害遍及中原。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然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大王如果能任命将领带兵出征,让像我这样的人统帅军队去收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决心,他让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一千人的军饷,布三千匹,不供给铠甲和兵器,让祖逖自己去招募士兵。
祖逖率领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渡江,船到江心,祖逖拍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于是在淮阴驻扎下来,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招募到二千多人,然后向北进发。
5.质询疑点:
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由于皇族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戳中原。任命将帅出师北伐,激起沦陷区人民奋起反抗的斗志,赢得天下英豪的响应,定能取得北伐的成功。
主干知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tì bù xiāo dí jùn kǎi mù zhù
2.⑴因:于是,就。⑵既:已经。⑶素:从来,向来。⑷将:率领,带领。⑸诚:果真,果然。
3.⑴等到渡江之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⑵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然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⑶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4.《资治通鉴》 编年 司马光
5.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