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点击图片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第16
课
三国鼎立
《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理解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正确评价曹操。
学习目标
东汉末年形势图
袁绍
刘璋
刘表
袁术
张鲁
曹操
匈奴
想一想
这形势图说明了什么?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
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一、官渡之战
想一想
曹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壮大自己的实力?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经济上
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乌巢
夜袭乌巢,火烧粮草
官渡
相关史事
当时袁绍拥兵10万,战马万匹,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两军在官渡相持时,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进而大破袁军。最后袁绍只带800名残兵逃过黄河。
想一想
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表现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兵多粮多,出兵10万,但骄傲轻敌,听不进部下意见。
兵力只有三四万,但善于用人,精于谋略。
袁绍
曹操
官渡之战
背景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曹
操
龟虽寿(部分)
汉·曹操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官渡之战后的形势
二、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众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相关史事
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奇才,就三次亲自登门拜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三顾茅庐”的佳话。
三顾茅庐
图说历史
《三顾茅庐》
《隆中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曹军兵力有20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以致刚一交战,曹军便遭失利,撤到江北。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黄盖送去“降书”后,率领几十艘船,上面装载着浇上油的柴草,驶向对岸。曹军官兵以为是来降的吴军,毫无防备。当来船离曹营不远时,突然同时点火,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不仅烧毁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点击图片播放《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示意图
赤壁
想一想
为什么曹操的二十万大军竟然打不过五万孙刘联军?
①战术上失误;
②心理上骄傲轻敌;
③地理上将士水土不服,传染病盛行;
④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曹操之败在于骄傲
孙刘之胜在于联盟
—易中天
你从这两场战役曹操的胜败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
②学会利用自然条件;
③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④事在人为,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
问题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
“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为了使读者对这些事情更感兴趣,会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而史书记载的是史实,虽说准确,但有些枯燥,所以作者就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变成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演义,但虚构成分极多,属于文学作品,应该以文学的角度欣赏,切不可将其与历史混淆。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利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
蜀。次年,
孙权称吴王。
229年,孙权
在建业称帝,
吴国建立。
三国鼎立的
局面形成。
洛阳
成都
建业
魏
吴
蜀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翻车
曹魏重视农耕
吴船远航夷洲
蜀锦行销三国
我们这一节课提到了很多人物,令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要数曹操和诸葛亮。那么在众多的人物中,你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可用十个字来形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对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推动历史的发展。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忠诚,可用八个字形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官渡之战(200年)
曹操
袁绍
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208年)
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
魏
蜀
吴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3、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即今天的
(
)
A.海南岛
B.台湾
C.澎湖列岛
D.辽东半岛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6、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