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25 16:34:12

文档简介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上)(新教材)
一、情景导入
1、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
2、如何挑选成熟的西瓜
用手指弹瓜听到“嘭嘭”声的,是熟瓜;听到“当当”声的,还没有熟,听到“噗噗”声的,是过熟
(?http:?/??/?www.so.com?/?s?q=%E8%BF%87%E7%86%9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的瓜。
3、医生如何检查病人体内病情
B超
(?http:?/??/?www.so.com?/?s?q=B%E8%B6%8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是用超声波
(?http:?/??/?www.so.com?/?s?q=%E8%B6%85%E5%A3%B0%E6%B3%A2&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进入人体内,通过不同组织对声波
(?http:?/??/?www.so.com?/?s?q=%E5%A3%B0%E6%B3%A2&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的不同反射特性
(?http:?/??/?www.so.com?/?s?q=%E7%89%B9%E6%80%A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从而测量体内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内部
(?http:?/??/?www.so.com?/?s?q=%E5%86%85%E9%83%A8&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不均一状态的设备。
4、地球的心里到底装着谁
我国“蓝鲸2号”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
二、讲授新课
1、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的波。
Primary:基础的,最初的,第一的。第一到达的纵波就比较快
Secondary:间接的,第二的。第二到达的横波就比较慢
陆地上: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海洋中:只有上下颠簸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解析: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答案:C
2、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
(1)莫霍界面
在地下约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波速度明显增加。
(2)古登堡界面
在地下2
900千米处,在这里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的速度突然下降。
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答案: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如图为地震波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图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
(2)在b图中,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M表示?
?界面。
(3)在图中N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
,该处称为??
界面。
(4)C的厚度不均,最厚的地方一般在陆地上的
地区。
答案:(1)横;纵.??(2)莫霍界面.???(3)下降;古登堡界面.(4)高原.
解析:(1)读图,图中波速相对较大的是纵波,相对较小的是横波。(2)M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3)在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下降,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4)地壳是一个连续的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陆地上高原部分相对较高。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蛋壳——地壳;蛋青——地幔;蛋黄——地核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下)(新教材)
4、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它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N和O。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2)水圈
连续而不规则;循环运动;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3)岩石圈
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特殊圈层。
注意:岩石圈≠地壳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特别提醒 
(1)地壳的厚度不同,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2)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读下图,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壳
②—地幔
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图中的X处即为(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1.B
2.B
【解析】1.从图上来看,①不仅仅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大约是17千米,不可能达到3000千米,所以A错误;在①处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甲波由①处进入②速度是急剧下降,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2900千米的地方,故选B。
2.莫霍面大致是从地面往下33千米的厚度,而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所以X处为古登堡面,故选B。
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下列各题。
3.关于图示地球内部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A.
②③④为岩石圈
B.M为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是地震的发源地
D.地幔的物质状态是固态
4.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答案:3.D
4.B
【解析】3.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所以D项正确。4.略
(4)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命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因此,生物圈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关系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
,A+B+C是

D是
,C+D+E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波速明显加快
(4)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三、课堂小结
规律:一波两面三层四圈
四、课外作业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地震波的研究。图甲为地球内部圈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图甲 
  
    
图乙
1.若图甲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外核、内核、地核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D.地壳、地幔、地核
2.图乙中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5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400千米
解析:第1题,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b表示地壳,a表示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c表示岩石圈。第2题,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波速会发生改变,图中显示,在地表以下5千米处波速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1.C
2.A
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由于原油主要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