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括号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某校八年级学生要开展一次“近代化探索的探究”专题活动,在这一主题下,下列哪个历史事件不可以进行探究( )
A.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B.戊戌变法为什么不能成功
C.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该不该 D.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2.历史课上,历史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近代史上的12位历史人物,让学生将这些人物进行一下分类,下列是一位同学的分类结果,其中有一项不恰当,请你帮他挑选出来( )
A.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B.张之洞、孙中山、袁世凯
C.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D.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学校让以“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为主题出一期板报,宣传委员不需要查找下列哪个工业的资料(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汉阳铁厂
4.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
A.鸦片战争失败 B.八国联军侵华
C.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D.洋务运动失败
5.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6.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共有的内容是( )
A.改革政府机构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创办报刊
7.张教授用“三民主义”的内容给自己三个儿子当笔名,他三个儿子的笔名应是( )
A.民族、民权、民生 B.民主、民权、民生
C.民主、民族、民权 D.民主、民族、民生
8.有的史学家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即孙中山)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 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孙中山摸到的时代主题主要是( )
A.要均分地主土地 B.要反对外国侵略 C.要自强、求富 D.要实行三民主义
9.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
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
A.《强学报》 B.《新青年》 C.《中外纪闻》 D.《民报》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下课了,红红和兰兰正在激烈地争论着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她俩为了能说服对方,引经据典,争论的相当激烈。争论的最终结果是,红红基本同意材料一的观点,兰兰基本同意材料二的观点。站在一旁当听众的芳芳小朋友被她俩的争论搞糊涂了,急切想弄明白二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你帮帮芳芳小朋友,将下列几个问题的答案写出来。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
请回答:
(1) 材料一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是什么 它代表了哪个派别的观点 (3分)
(2)材料二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是什么 它代表了哪个派别的观点 (3分)
(3)你同意哪个派别的观点 请说明理由。(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产启迪后来人。
材料二:辛亥八月,乱党谋事于武昌。
──据清史资料
请回答:
(1)对联中的“先行者”指的是谁 (1分)
(2)对联中的“首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于何时?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的?他们为什么有各自的看法?(5分)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该事件的真相?(至少讲二种方法)(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 材料一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 以此为口号,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每问1分,共3分)
(2)陈独秀等人掀起的这场运动在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分)结合材料二说说这场运动有哪些局限性。(1分)
14、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历史小组围绕“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学习主题,通过搜索,整理,分析资料,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1)下图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将图中资料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①.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是 ;②.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 ;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 ;④.属于新文化时期的是 ;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2分)
⑵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什么特点?(1分)
PAGE
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单项选择题 (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D C A D B D
非选择题 (30分)
11. (1)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工业技术(如兵器制造)落后于西方,但不缺人才,应引进西方先进技术(2分);洋务派(1分)。
(2)梁启超则认为是思想方法的问题,中国人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去创新,所以贫穷、落后(2分);维新派(1分)。
(3)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分)
12. (1)孙中山(1分)
(2)武昌起义(1分);1911年10月10日(1分);材料一对武昌起义持肯定态度,材料二对武昌起义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乱党叛乱(2分);因为这两则材料的作者站的立场不同,材料一的作者是站在革命派一方的,而材料二的作者是站在清政府一方的,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1分)。
(3)上网、历史书籍 (2分)
13. (1)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每问1分,共3分)
(2)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分)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1分)
⑴①B、 ②D、③A、④C (4分)
⑵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变法图强) 民主和科学 (2分)
⑶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