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1.7-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1.7-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25 14: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7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小实验
1.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重点)
2.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知道其科学思维方法及他对物理学的贡献。
思考与讨论
一:伽利略对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重快轻慢”
相互矛盾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一:伽利略对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实验验证
结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一:伽利略对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比萨斜塔实验
结论:两个铁球
同时落地
二:自由落体运动
平常见到的“重快轻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运动的影响,直至其可以忽略,那么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程度会相同——教材P28
二: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只在重力的作用下,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free
fall)。
如果物体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也可看成是做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
【世金典范1(P26)】小丽同学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从生活情景中选出处于不同状态的四种物体进行探究,你认为哪一个选项中的物体所做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
A.枫叶自由下落的运动
B.从桌边由静止开始滑落的钢笔的运动
C.被运动员推出去的铅球的运动
D.从水面自由落到水底的石子的运动
B
二:自由落体运动
“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最简单和最容易的手段。”——伽利略
我们那伟大的被爱因斯坦爆夸的伽利略提出假说:
v∝t
h∝t2
二: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x1
x2
x3
实验原理:
根据x=
当a为常数时
也为常数
二: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目的:
利用斜面,延长了小球的运动时间,从而解决了时
间测量上的困难。对特定的斜面,其比值

持不变,即可说明: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匀变速
运动。
实验发现:
“一个从静止开始滚下的......”即1:3:5:7~~~由此可知由静止开始到每个相等的时间间隔末......—教材P29
二:自由落体运动
间接验证以及合理外推:
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伽利略设想,将斜面的倾角逐渐增大,直到90°小球运动仍满足距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的关系。
二:自由落体运动
教材P30推理过程:
三:简单归纳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
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

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推导公式:
性质
特点
规律
四:重力加速度的求取
《世纪金榜》P27
四:重力加速度的求取
四:重力加速度的求取
五: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
1.产生原因: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2.大小:与在地球上的纬度以及距地面的高度有关
3.方向:竖直向下
与纬度的关系
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赤道处重力加速度最小,两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但差别很小
与高度的关系
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一定的高度内,可认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变
六:随堂演练
【世金定练P26】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B.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D.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也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
A
六:随堂演练
【P27世金典范】
(2019·达州高一检测)图中甲、乙两图都是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装置示意图,已知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
Hz。
六:随堂演练
(1)甲、乙两图相比较,    图所示的装置更合理。
?
(2)丙图是采用较合理的装置并按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
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其中打出的第一个点标为1,后面
依次打下的一系列点迹分别标为2、3、4、5……经测
量,第15点至第17点间的距离为11.70
cm,第1点至第16
点间距离为43.88
cm,则打下第16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    m/s,测出的重力加速度值为g=
    m/s2。(要求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甲 (2)2.93 9.78
六:随堂演练
【世金素养3(P28)】
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两位同学合作,用刻度尺可测得人的反应时间。如图甲所示,A握住尺的上端,B在尺的下部做握尺的准备(但不与尺接触),当看到A放开手时,B立即握住尺,若B做握尺准备时,手指位置如图乙所示,而握住尺时的位置如图丙所示,由此测得B同学的反应时间约为(  )
A.2.0
s
B.0.3
s
C.0.10
s
D.0.4
s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