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语上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点易考点一线资深名师梳理(原创连载)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语上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点易考点一线资深名师梳理(原创连载)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5 22:3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人原创,转载出版必究
部编版四语上知识点易考点一线名师梳理
(知识点梳理与本课所编标准化试题内容同步)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二、我会读。
一类字:
二类字:
书后词语: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效仿 中华不振 左顾右盼
易错音:崛(jué qū)起 肇(zào zhào)事 门楣(méi mèi)
淮(huái wéi)安 分(fēn fèn)量 屈(qū quē)辱
训斥(cì chì) 沈(shěn zhěn)阳 模范(mó mú fà fàn)
魏校长(wēi wèi) 清晰(xī zhé) 为(wéi wèi)之一振
喝彩(hē hè) 振兴(xīng xìng) 模型(mó mú) 惩处(chǔ chù)
答案:jué zhào méi huái fèn qū chì shěn mó fàn wèi hè xīng mó chǔ
多音字:难:nán (困难)nàn (遇难) 轧:yà(倾轧)zhá(轧钢)
模:mó(模范)mú(模子) 兴:xìng(高兴)xīng(兴奋)
三、我会写。
生字组词:肃:sù(严肃、肃静、肃穆) 晰:xī(清晰、明晰)
振:zhèn(振作、振兴、共振) 胸:xiōng(胸脯、胸襟、胸口)
怀:huái(怀念、怀乡、怀抱) 赞:zàn(赞成、赞许、称赞)
效:xiào(效应、效益、效用) 疑:yí(疑问、疑心、疑虑)
惑:huò(惑乱、疑惑、妖言惑众) 凡:fán(平凡、凡尘、凡人)
顾:gù(主顾、顾念、顾虑) 训:xùn(训诫、训斥、训练)
斥:chì(斥骂、排斥、训斥)
崛:jué(崛起、崛地而起) 范:fàn(模范、师范、范围)
魏:wèi(魏国、姓魏、魏王) 淮:huái(淮安、淮河、淮北)
形近字:晰(清晰) 析(分析) 振(振兴) 震(震动)
效(效果) 郊(郊外) 斥(训斥) 斤(斤两)
易错字:晰: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
疑:这个字左边的笔顺是:撇,竖弯钩,撇,横,横,撇,点。
我能理解.
若有所思:若,好像。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左顾右盼:顾,看。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为(wèi)之一振:为,因为。 振,振奋。因此而振奋起来。
中华不振:中华:指中国,华夏。振,奋起。中华不振意思是指中国人在面对外国的侵略时,熟视无睹,只敢怒不敢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有志者当效此生:有志者:指有志向的人。 此生:指的是周恩来。效,效仿,学习。
有志向的人,应当效仿周恩来(或有志向的人要向周恩来同学学习 )。
抱负:远大的志向。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模范:可以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胸怀:心胸;心怀。 赞叹:称赞。
麻烦:烦琐难办的事情。 疑惑不解:怀疑困惑不能明白。
沉郁:低沉郁闷。 难以忘怀:形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掉。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训斥:训诫和斥责。 劝慰:劝解安慰。
五、我能归纳词语
★近义词:清晰一一清楚 抱负一一理想 胸怀一一胸襟
赞叹一一赞扬 麻烦一一烦琐 疑惑一一困惑
驱使一一促使 欺凌一一欺侮 果真一一果然
沉郁一一郁闷 热闹一一喧哗 左顾右盼一一东张西望
★反义词:繁华——荒凉 清晰——模糊 热闹——安静
非凡——普通 坚定——犹豫 风和日丽——乌云密布
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左顾右盼一—目不转睛
★词语搭配:严肃的问题、严峻的考验、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 沉郁的表情、
沉重的脚步、沉痛的心情、沉稳的举止
★描写志向的词语:志存高远 鸿鹄之志 抱负不凡 志在千里 雄心壮志 壮志凌云
六、课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10):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1-14):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15-17):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七、特殊句型
1.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反问)
2.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反问)
八、课文重点梳理。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因是他耳闻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又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而无处说理的事情。
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写了少年时代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的地盘里受外国人欺负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国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有两方面:①“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周恩来难以忘怀;②周恩来亲眼看到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凌。
4. 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是疑惑中华不振;第三件是目睹国人备受欺辱的事实。这种把最后发生的事情放在最前面的写作手法叫作倒叙。
5. “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是魏校长说的。“有志者”指的是有志向的人,“效”的意思是仿效、学习。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唱罢了一首气势豪壮的歌,告别了祖国,毅然掉头东渡。求得精深细密的各种科学知识,以挽救祖国的危亡。专心致志,刻苦攻读,为的是打破现状,改革社会。如果理想不能实现,投海殉国也不失英雄本色。这首诗表现了周恩来青年时代改革社会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
7.周恩来刚到东北时,伯父让他不要去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他对此感到疑惑不解。后来他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周围的人却不敢管的事后,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他因此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于是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8.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了中国人被洋人欺负,心里会想些什么?
会感到屈辱,会发奋图强,会卧薪尝胆,坚定的认为这头东方沉睡的雄狮会有觉醒的那一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
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九、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两个反问句,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让人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对于爱问问题的周恩来来说急于想知道答案。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从这个反问句能看出围观的中国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4.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从这个比喻句能看出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内心很焦灼,他急切地想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和人民。
5.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从“为之一振”“竟然”能看出魏校长听到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感到很意外,很吃惊,很骄傲,很佩服!
6.少年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受到了触动,明白了伯父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
少年周恩来背着伯父进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女人在哭诉着自己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而中国巡警局却不予理会,反而训斥这个女人,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让少年周恩来深深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6.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国力衰弱,不能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只能任人宰割。明明是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可是中国巡警却帮外国人说话,围观者也敢怒不敢言,因为“中华不振”啊!这令人愤怒的事情激发了周恩来的爱国之心。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而学习、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寄托着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十、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3件事。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第三件事:后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2.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意: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
明白。在外国人的地盘里,他又目睹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负,中国巡警局不为中国人申冤,反而训斥那位妇女,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他便一直思考,并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振兴中华。
3.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我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而读书。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癌症,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现在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医生,攻克癌症,让人们健康、幸福地生活。
十一、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周恩来的名言: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爱国古诗: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