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原创连载)部编版四语上第七单元课内阅读名师拔尖(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原创连载)部编版四语上第七单元课内阅读名师拔尖(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5 22: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人原创,转载出版必究
新部编版四语上第七单元课内阅读(附答案)
21.古诗三首
(一)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把古诗补充完整。诗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龙城飞将”泛指 的将领 。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但使: 。 不教: 。
3.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
4.这首诗的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 ,歌颂他们决心 .
. 的战斗精神。
5.下列内容中暗示边防多战事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 B.汉时关 C.人未还
6.万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 ?)(多选)
A.对敌人的蔑视。 B.对国家的忠诚。
C.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D.对战争的恐惧与排斥
(二)默写《凉州词》,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朝的_________。“凉州词”是 唐代曲名 。
2.诗中“莫”的意思是:_________。
3.这首诗属于( ? ? ?)诗。
A.送别诗 B.边塞诗 C.写景诗
4.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 ? )朝( ?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 ? B.元,戚继光
5.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 ? ? )而写( ? ?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 ?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6.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 ? ? ) ??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7.诗的前两句中“ 、 、 ”三个带有西域特点的事物,点明并烘托了 、 的气氛。
8.关于这首诗表现的内容和感情,表述错误的是( )
A.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担心与恐惧。
B.描写了边塞将士开怀畅饮的热烈场面。
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与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的报国壮志。
D.表现了将士们豪放、激昂的精神状态。
9.这首诗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表达了将士们_________的情怀。
10.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表现或感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夏日绝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把诗句补充完整多。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朝女词人_________。这首诗引用了_______________的典故。
3.用“/”在第二行诗中标出朗读时的停顿。
4.这首诗的作者借赞美_______来鞭挞宋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一)
此时的周思来才真正体会到“ 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chóng ?zhòng)分量(liang ?liáng)。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nán ?nàn)和屈辱中(拯救 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 ?列)火一直燃烧在周思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 ?题)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亮 ?响亮)回答。
1.在正确的字音下面画上“ ? ? ”。
2.用“ ?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 ? ? ? ? 比作 ? ? ? ?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3.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_____的,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用“_____”画出来。
4.结合课文的事例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联系课文和下面的诗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江哥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说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二)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根据意思在选文中找词语
(1)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
(2)远大的志向 ( )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1)“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 。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 。
3.当魏校长提出“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此可见,周恩来是一个 的少年。
4.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是因为(? ?)(多?选)
A.伯父告诉他的。
B.周恩来目睹了外国人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周恩来从小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D.周恩来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故意说大话。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 ?)的语气读。
A.佩服、感叹陷 B.惊讶、疑惑
C.自信、坚定 D.高兴、激动
6.校长提出“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此可见,周恩来是一个 的少年。
7.如果你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会怎样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梅兰芳蓄须
(一)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把文中画“ ? ?”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从这句话中你看出梅兰芳是一个 ? ? ? ? ? ? ? ? ? ? ? ? ? ? ? 的人。
(二)梅兰芳蓄须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忧,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  )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者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不去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高烧。
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一个军医来检查。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妄想最终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
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1.给加粗字注音。
蓄(  )须  签(  )订  纠缠(  )  斩钉截(  )铁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 下面的材料是不是《梅兰芳蓄须》中的主要内容?是的画“√”,错的画“×”。
A.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蓄起了胡须。( ? )
B.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 ? )
C.梅兰芳为了安全,逃到了香港,还是不演戏。( ? )
D.梅兰芳忍痛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也不演戏。( ? )
E.敌人的军医给梅兰芳治病。 ( ? )
F.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情愿打针发高烧。( ? )
4.“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家为什么愿意站着看,仅仅是因为梅先生演得好吗?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短文中的哪句话解释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对梅兰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因为战乱,梅兰芳被迫滞留在香港达四年之久。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日本人仍然别有用心地邀请他。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手可得。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1.梅兰芳避居香港是为了 。
2.日本人“别有用心地邀请他”,日本人的用心是: .
. 。
3.梅兰芳的选择表现出他作为 。
4.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兰芳视艺术为生命。 B.梅兰芳爱中华民族,更爱戏曲艺术。
C.梅兰芳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
《延安,我把你追寻》(节选)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1.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选择
破旧的茅屋”代表(??) “温热的土炕”代表(? ?)
“老牛破车”代表(? ?) 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 ?)
A.延安精神。 B.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C.过去贫穷的生活。 D.革命战争中紧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
2.诗人先要“永远告别”“毫不犹豫丢掉”,而后又“忘不了”“不能丢”,是否矛盾?这样对照鲜明地写,想表达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 ? )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 ?)仿(拂 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 末)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1.用“√”画出文中的括号里正确的汉字。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关联词。( ? ?)?
A.只要……就…… ? B.无论……都…… ?C.如果……就……
3.找出文中的一句反问句,再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第二小节的格式,续写句子。
追寻__________________,追寻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中国人的后代一直追寻着延安精神,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古诗三首
(一)
1.万里长征人未还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 王昌龄 英勇善战的将领
2.只要 不使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关夜景图:明月照耀着边关,从秦汉时期到现在都没有变化,士兵仍然在这里戍守征战,纵使无比思念家乡,也不能回家
4.比喻英勇善战的将领 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 5.C 6.BC
(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唐 ?王翰 ?唐代曲名 2.不要 ? 3.B ?4.A 5.A 6.B
7.葡萄美酒 、夜光杯、马上 豪迈、热烈 8.A
9.战士们在出征前痛快饮酒 ? 豪情壮志
10.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情形,有一点视死如归样子。此外还可能感慨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三) 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 宋 李清照 项羽乌江自刎
3.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项羽 爱国主义情怀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1.zhòng ?liang ?nàn ?拯救 烈 ?提? 响亮
2.这个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思来心中。 ?问题 ? 烈火 说明周总理一心为民的情怀。
3.沉重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4.示例:中华不振,中国人民就要受到欺辱,就抬不起头来。
5. 因为中华不振,人民备受欺辱,所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是一个志存高远,有爱国精神的人。
6.我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而读书,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二)
1.若有所思 抱负 2.有志向的人要向周恩来同学学习 振兴
3.有远大志向,爱国 4.BC 5.C 6.有远大志向、远大抱负
7.示例:为了努力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而读书。
示例:为了实现长大了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理想而读书。
23*梅兰芳蓄须
(一)
1.无论 ?都 ?
2.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不愁没钱花。 ?
3.具有深深的爱国之心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
(二)
1.xù qiān ?chán jié
2.无论……都……
3. √√×√×√
4.略
5.最后一句话。
6.中心句是: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7.示例:先生年未加冠,便成了举世瞩目的明星,开创了京剧旦角的新纪元。您不但在长袖舞台,成就于梨园,更是德艺双馨,外柔内刚。温婉优雅的外表里,蕴藏着您坚韧执著的内心。不肯与世沉浮、同流合污,不屑卑躬屈膝、攀高结贵,也不向邪恶黑暗势力低头让步!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您的蓄须明志,更表明了一个中国人的高风亮节和胆略气魄!您是民族的骄傲!
(三)
1.拒绝给日本人登台演戏。
2.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
3.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一名正直的艺术家的良知和高风亮节。
4.C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
CDBA
2.不矛盾。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贫穷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二)
1.佛 ?未 ??
2.C ? ?
3.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4.示例1:追寻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 ?
示例:2:追寻时间,追寻光阴的脚步
团结同学、助人为乐、节约粮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