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学业质量标准检测(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1-25 17:00:48

文档简介

专题二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做碳源又做氮源
B.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
D.无机氮源也提供能量
2.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通过不含有机物的培养基、缺氮培养基、含尿素(不含其他氮源)的培养基,可从土壤中分离出的微生物依次是(  )
A.硝化细菌、放线菌、根瘤菌
B.根瘤菌、青霉菌、固氮菌
C.异养型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
D.自养型细菌、固氮菌、分解尿素的细菌
3.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
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4.有关平板划线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不再灭菌
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
C.培养皿盖打开后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即可
D.最后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5.牛或山羊的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若想从瘤胃中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下列哪一项操作会导致达不到实验目的(  )
A.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B.以葡萄糖作为碳源
C.将培养基调至酸性
D.培养环境有充足O2
6.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原因是
(  )
A.平板上的一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菌
B.菌落中的细菌数是固定的
C.此时的一个菌落一般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D.此方法统计的菌落数一定与活菌的实际数相同
7.在三个培养皿中各加入等量但不同种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在培养皿中培养36小时后计算细菌的克隆数(如表)。下列培养皿的结果中,能说明大肠杆菌生长需要碳源的是(  )
在不同条件下大肠杆菌的生长量
培养皿
培养基成分
培养皿中的菌落数

琼脂、糖类
35

琼脂、糖类和维生素
250

琼脂和维生素
0
A.培养皿Ⅰ和Ⅲ
B.培养皿Ⅰ和Ⅱ
C.培养皿Ⅱ和Ⅲ
D.培养皿Ⅲ
8.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其结果与实际值相比最可能是( )
A.比实际值高
B.比实际值低
C.和实际值一致
D.比实际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9.有关培养基配制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
A.任何培养基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矿质元素、水及生长因子
B.碳源和氮源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碳元素的含量最多,其次为氮元素
C.微生物的生长除受营养因素影响外,还受到pH、氧、渗透压的影响
D.营养物质的浓度越高越好
10.斜面培养基形成的斜面的长度不超过管总长的(  )
A.1/5
B.2/3
C.1/4
D.1/2
11.(2019·康杰中学高二期中)磷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可溶性磷的优良解磷菌株,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中表示在固体培养基中筛选出来的菌株,下表表示所筛选的三种菌株相关数值,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菌株
透明圈直径(D)单位:mm
菌落直径(d)单位:mm

22.8
15.3

20.7
7.7

8.2
7.5
A.此培养基中唯一的磷源应该是难溶性磷酸盐
B.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确定溶解磷能力最强的菌株是甲
C.培养基上出现的单一菌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
D.土壤中的磷被植物细胞吸收可用于合成ATP、核酸、NADPH等化合物
12.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原因是(  )
A.接种时再拿起来方便
B.在皿底上标记日期等方便
C.正着放置容易破碎
D.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
13.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该细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
B.选择菌落数在30~300间的所有平板进行计数,以平均数为实验结果
C.对10
mL土样稀释106倍后,取0.1
mL该溶液进行重复的涂布实验,测得的菌落数分别为18、234、276,则该10
mL土样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数为2.55×108个
D.应该设置对照以排除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提高可信度
14.关于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正确叙述是(  )
A.一般选用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
B.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和105倍稀释
C.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
D.当第一次测量某种细菌的数量,可以将101~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在平板上培养
15.下列对灭菌和消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接种环、接种针用灼烧法灭菌
D.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法、干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16.用1
mL无菌移液管吸取100倍的土壤稀释液0.5mL,移入无菌水的试管中,可得到1
000倍的稀释液(  )
A.4.5
mL
B.5
mL
C.10
mL
D.49.5
mL
17.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肯定错误的是(  )
A.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B.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检测敌草隆消失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敌草隆全部分解
D.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18.(2020·康杰中学高二期中)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B.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C.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19.用培养液培养三种细胞,让它们在三支不同的试管中生长,下图显示了细菌的生长层,如果此时往三支试管中通入氧气,则细菌的繁殖速度将是(  )
A.甲不变,乙减慢,丙加快
B.甲加快,乙加快,丙减慢
C.甲减慢,乙减慢,丙加快
D.甲减慢,乙加快,丙减慢
20.将细菌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下图)。某实验小组想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哪个实验方案最合适(  )
21.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从而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下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
B.图中②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
C.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相同
D.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
22.(2020·康杰中学高二期中)漆酶属于木质降解酶类,在环境修复、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下图是分离、纯化和保存漆酶菌株的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是分离产漆酶菌株的首选样品
B.筛选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漆酶的底物,通过菌落特征挑出产漆酶的菌落
C.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再通过划线进一步纯化
D.斜面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营养物,可临时保存菌株
23.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2
3
g
FeSO4
0.01
g
K2HPO4
1
g
葡萄糖
30
g
琼脂
15
g
H2O
1
000
mL
MgSO4·7H2O
0.5
g
青霉素
0.1万单位
A.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B.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或毛霉
C.本培养基中青霉素的添加满足了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
D.若用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青霉素和NaNO3,并应加入尿素
24.抗生素可由微生物产生,具有抑菌作用,能在琼脂培养基中扩散。在筛选产生抗生素的菌种时,先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接种一种从土壤中获得的甲菌,在27
℃下培养3天,形成菌落。然后接种乙、丙、丁三种致病菌(图A),继续在同样条件下培养3天,结果如图B。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①甲菌产生了抗生素
②丁菌的生长被丙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
③乙菌的生长被甲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
④丙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了乙菌的生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菌种分离和菌落计数都可以使用固体培养基
B.培养微生物的试剂和器具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C.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的摇床上培养
D.观察菌落时,应将培养皿盖拿掉以利于看清菌落的形态特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
),这种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
)。实验需要振荡几次进行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
)。
(3)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在进行下一区域划线前要将接种环(
)。
(4)研究人员统计污水池中“目的菌”的总数,选用10-4、10-5、10-6稀释液进行涂布平板,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培养皿。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是(
),此对照实验的目的是(
)。
(5)研究人员采用平板划线法纯化水样中分离出的细菌。操作时,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平行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平行线上无菌落,其他平行线上有菌落。造成第一条平行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
)。
27.(10分)现在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每年要产生大量的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资源——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由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自然界中①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
)的环境中。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培养在以纤维素为碳源、并加入(
)的培养基上筛选周围有(
)的菌落。
(2)如上所述的筛选中获得了三个菌落,对它们分别培养,并完成环节②,且三种等量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则你认为三种酶液的活性(
)(选填“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一定不同”),可以通过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
)进行定量测定。
(3)根据测定结果,①环节常选择木霉,则②中获得的酶至少包括(
)三个组分。
(4)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
),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⑤环节要注意(
)。
(5)该技术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存在酶的成本高等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该过程。可以通过(
)等技术手段对产酶微生物改造,提高酶的产量。
28.(10分)(2020·华中师大附中期中)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有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研究城市高楼不同楼层在雾霾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置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
②制作无菌平板;
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将各组平板分别放置在顶层、中层、底层等不同高度的阳台上,实验组开盖暴露一段时间;
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
℃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
)。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
)。培养基灭菌方法为(
)。
(2)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5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
)现象。若将50(即5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
)(填“正确”或“不正确”)。
(3)若要进一步确定其中大肠杆菌的菌落数,还需要配制(
)培养基加以鉴别。考虑到颗粒性物质会为微生物附着提供场所,用菌落数反映微生物实际数目可能会使测量值偏(
)(填“大”或“小”)。
29.(10分)如图表示,研究者从土壤中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技术的相关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过程①和②的目的分别是(
)和(
);图中弧线箭头上“?”的具体操作是(
)。
(2)进行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灭菌与调节pH的先后顺序是(
)。倒平板时,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应将平板倒过来放置,并用记号笔在皿底上标明培养微生物的名称、平板上培养样品的稀释度、制作者姓名、培养日期及(
)等信息。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一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
)和(
)。
(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
培养后,若出现(
)色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
(4)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培养形成的菌落的(
)、隆起程度等特征,来判断培养基上是否感染了其他细菌。在实验中,研究者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并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
)。
30.(10分)图甲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图乙是脲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序列。
(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
)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
)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
)色。
(2)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0.1
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56、462、178和191。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
),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
)×108个;与血细胞计数板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目较(
)。
(3)现有一菌株的脲酶由于基因突变而失活,突变后基因转录的mRNA在图乙箭头所示的位置增加了70个核苷酸,使图乙序列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UAG、UGA和UAA)。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
),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含(
)个氨基酸。
PAGE
-
13
-专题二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做碳源又做氮源
B.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
D.无机氮源也提供能量
[解析] 同一种物质可以即作碳源又作氮源,如牛肉膏,A错误;自养微生物利用的无机物碳源不提供能量,如蓝藻,B错误;无机物也可提供碳源和氮源,如碳酸盐和硝酸盐,C错误;自然界中一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可以以无机氮源氨合成细胞物质,同时通过氨氧化释放的能量获得生长所需能量,D正确。
2.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通过不含有机物的培养基、缺氮培养基、含尿素(不含其他氮源)的培养基,可从土壤中分离出的微生物依次是( D )
A.硝化细菌、放线菌、根瘤菌
B.根瘤菌、青霉菌、固氮菌
C.异养型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
D.自养型细菌、固氮菌、分解尿素的细菌
[解析] 选择培养基可以根据不同微生物的代谢特点,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以达到选择某种微生物的目的。不含有机物的培养基可以分离出自养型微生物;缺少氮元素的培养基可以培养固氮微生物;含尿素(不含其他氮源)的培养基可以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D正确。
3.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
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解析] 高压灭菌加热结束,等待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才能开启锅盖,不能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A错误;倒平板过程中培养皿的皿盖打开一个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即可,B错误;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后,待冷却后才可以快速挑取菌落,C错误;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D正确。
4.有关平板划线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D )
A.使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不再灭菌
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
C.培养皿盖打开后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即可
D.最后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解析] 接种环在整个过程都要灭菌。打开含菌种的试管将试管口通过火焰,待接种环冷却后伸入菌液中,沾取一环菌液,接种后试管口通过火焰后塞上棉塞。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
5.牛或山羊的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若想从瘤胃中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下列哪一项操作会导致达不到实验目的( D )
A.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B.以葡萄糖作为碳源
C.将培养基调至酸性
D.培养环境有充足O2
[解析] 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必须制备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A正确;培养基中可以以葡萄糖作为碳源,B正确;牛或山羊的瘤胃内为酸性环境,所以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C正确;牛或山羊的瘤胃中是一个相对缺氧的环境,所以筛选分离牛或山羊的瘤胃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需要保证在缺氧条件下培养,D错误。
6.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原因是
( C )
A.平板上的一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菌
B.菌落中的细菌数是固定的
C.此时的一个菌落一般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D.此方法统计的菌落数一定与活菌的实际数相同
[解析]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平板上的一个菌落一般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但偶尔也能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菌,所以此方法统计的菌数可能与活菌的实际数不相同。
7.在三个培养皿中各加入等量但不同种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在培养皿中培养36小时后计算细菌的克隆数(如表)。下列培养皿的结果中,能说明大肠杆菌生长需要碳源的是( C )
在不同条件下大肠杆菌的生长量
培养皿
培养基成分
培养皿中的菌落数

琼脂、糖类
35

琼脂、糖类和维生素
250

琼脂和维生素
0
A.培养皿Ⅰ和Ⅲ
B.培养皿Ⅰ和Ⅱ
C.培养皿Ⅱ和Ⅲ
D.培养皿Ⅲ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共有两组对照实验:培养皿Ⅰ和Ⅱ、培养皿Ⅱ和Ⅲ。若以培养皿Ⅰ和Ⅱ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维生素,目的是探究维生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都有细菌生长。若以培养皿Ⅱ和Ⅲ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变量是糖类,目的是探究糖类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是培养皿Ⅲ细菌不能生长。因此,实验结果能说明大肠杆菌生长需要糖类的是培养皿Ⅱ和Ⅲ。故选C。
8.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其结果与实际值相比最可能是( B )
A.比实际值高
B.比实际值低
C.和实际值一致
D.比实际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解析] 在涂布时,有可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连在一起,使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9.有关培养基配制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C )
A.任何培养基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矿质元素、水及生长因子
B.碳源和氮源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碳元素的含量最多,其次为氮元素
C.微生物的生长除受营养因素影响外,还受到pH、氧、渗透压的影响
D.营养物质的浓度越高越好
[解析] 培养基不一定都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和生长因子,如培养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中不需要加入碳源,分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需要加入氮源,A错误;一般来说,在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具有一定比例,但培养基中含量最多的应该是水,而不是碳元素或氮元素,B错误;对于微生物的生长来说,在营养物质供应充分的基础上,pH适宜、渗透压浓度适宜对于其生长繁殖都是有利的,C正确;在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过高,会导致微生物不能吸水而死亡,因此,营养物质的浓度要适宜,而不是越高越好,D错误。
10.斜面培养基形成的斜面的长度不超过管总长的( D )
A.1/5
B.2/3
C.1/4
D.1/2
[解析] 试管内分装培养基时,培养基不能超过试管的,塞棉塞应使棉塞长度的在试管口内,制成斜面培养基是为了增大接种表面积,但斜面过长就会使棉塞沾上培养基而造成污染,所以使培养基形成的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一半。
11.(2019·康杰中学高二期中)磷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可溶性磷的优良解磷菌株,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中表示在固体培养基中筛选出来的菌株,下表表示所筛选的三种菌株相关数值,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菌株
透明圈直径(D)单位:mm
菌落直径(d)单位:mm

22.8
15.3

20.7
7.7

8.2
7.5
A.此培养基中唯一的磷源应该是难溶性磷酸盐
B.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确定溶解磷能力最强的菌株是甲
C.培养基上出现的单一菌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
D.土壤中的磷被植物细胞吸收可用于合成ATP、核酸、NADPH等化合物
[解析] 筛选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可溶性磷的优良解磷菌株,培养基中唯一的磷源应该是难溶性磷酸盐,A项正确;D/d的比值可以代表溶解磷能力,表中菌株乙的该比值最大,B项错误;培养基上出现的单一菌落一般由同种菌株组成,可以看作一个种群,C项正确;ATP、核酸、NADPH等化合物均含有磷元素,土壤中的磷被植物细胞吸收可用于合成ATP、核酸、NADPH等化合物,D项正确。
12.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原因是( D )
A.接种时再拿起来方便
B.在皿底上标记日期等方便
C.正着放置容易破碎
D.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
[解析] 平板冷凝后倒置的主要原因是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的挥发,同时防止凝结的水珠落在培养基上造成污染。
13.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该细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
B.选择菌落数在30~300间的所有平板进行计数,以平均数为实验结果
C.对10
mL土样稀释106倍后,取0.1
mL该溶液进行重复的涂布实验,测得的菌落数分别为18、234、276,则该10
mL土样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数为2.55×108个
D.应该设置对照以排除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提高可信度
[解析]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为异养菌,硝化细菌是自养菌,二者利用的碳源不同,A错误;选择菌落数在30~300间的平板进行计数,舍去数据相差较大的数据,以平均数为实验结果,B错误;对10
mL土样稀释106倍后,取0.1
mL该溶液进行重复的涂布实验,测得的菌落数分别为18、234、276,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间的平板进行计数,则应舍弃菌落数为18的平板,那么该10
mL土样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数为(234+276)/2÷0.1×10×106=2.55×1010(个),C错误;分离微生物时,需要设置不接种的培养基与实验组一起培养做空白对照,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正确。
14.关于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正确叙述是( B )
A.一般选用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
B.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和105倍稀释
C.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
D.当第一次测量某种细菌的数量,可以将101~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在平板上培养
[解析] 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和105倍稀释。
15.下列对灭菌和消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接种环、接种针用灼烧法灭菌
D.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法、干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解析] 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A正确;灭菌是将处理物体中的一切生物全部杀灭,在经过灭菌后的物体中,不再存在任何活着的生命;消毒是将物体中的微生物减少到不再危害人体(或其他需要保护的生物体)的程度,B错误;接种环、接种针用灼烧法灭菌,C正确;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法、干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D正确。
16.用1
mL无菌移液管吸取100倍的土壤稀释液0.5mL,移入无菌水的试管中,可得到1
000倍的稀释液( A )
A.4.5
mL
B.5
mL
C.10
mL
D.49.5
mL
[解析] 本题可用一道比例式求解:=,解得x=4.5。
17.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肯定错误的是( C )
A.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B.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检测敌草隆消失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敌草隆全部分解
D.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解析] 由题意可知,a组高压灭菌,没有微生物,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所以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A正确;由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的有无土壤微生物,敌草隆的使用量、培养条件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所以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正确;b组的敌草隆不可能全部分解,C错误;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正确。
18.(2020·康杰中学高二期中)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B.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C.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解析] 不同的细菌在固体培养上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可根据菌落特征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A项正确;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出现透明圈的菌落不一定是纤维素分解菌,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B项正确;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就会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当培养基中的纤维素被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降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项正确;鉴定尿素分解菌培养基中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D项错误。
19.用培养液培养三种细胞,让它们在三支不同的试管中生长,下图显示了细菌的生长层,如果此时往三支试管中通入氧气,则细菌的繁殖速度将是( B )
A.甲不变,乙减慢,丙加快
B.甲加快,乙加快,丙减慢
C.甲减慢,乙减慢,丙加快
D.甲减慢,乙加快,丙减慢
[解析] 甲试管内的细菌在试管上部,为好氧菌,乙试管内的细胞均匀分布,为兼性厌氧菌,丙试管内的细菌在试管底部,为厌氧菌。向试管内通入空气,能够促进兼性厌氧菌和好氧菌的代谢,抑制厌氧菌的繁殖。
20.将细菌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下图)。某实验小组想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哪个实验方案最合适( C )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该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是含有A抗生素和含有B抗生素,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符合分析的图示只有C,故C正确。
21.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从而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下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
B.图中②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
C.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相同
D.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
[解析] 微生物A所用碳源为纤维素,微生物B所用碳源为纤维素降解物。
22.(2020·康杰中学高二期中)漆酶属于木质降解酶类,在环境修复、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下图是分离、纯化和保存漆酶菌株的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是分离产漆酶菌株的首选样品
B.筛选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漆酶的底物,通过菌落特征挑出产漆酶的菌落
C.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再通过划线进一步纯化
D.斜面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营养物,可临时保存菌株
[解析] 生活污水中含有木质较少,不适于分离产漆酶菌株,A项错误;筛选产漆酶的菌落,培养基中应以漆酶的底物为唯一碳源,使其他微生物难以生长,B项正确;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可能由连在一起的多个菌体形成,需要通过划线培养进一步纯化,C项正确;斜面培养基能增大接种面积,可用作菌种保存,D项正确。
23.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2
3
g
FeSO4
0.01
g
K2HPO4
1
g
葡萄糖
30
g
琼脂
15
g
H2O
1
000
mL
MgSO4·7H2O
0.5
g
青霉素
0.1万单位
A.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B.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或毛霉
C.本培养基中青霉素的添加满足了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
D.若用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青霉素和NaNO3,并应加入尿素
[解析] 从培养基成分看,配方中含有有琼脂等凝固剂,属于固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因此属于选择培养基,A正确;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葡萄糖属于有机碳源,因此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或毛霉,B正确;本培养基中青霉素的添加是为了筛选能够抗青霉素的微生物,C错误;若用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青霉素和NaNO3,并应加入尿素,D正确。
24.抗生素可由微生物产生,具有抑菌作用,能在琼脂培养基中扩散。在筛选产生抗生素的菌种时,先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接种一种从土壤中获得的甲菌,在27
℃下培养3天,形成菌落。然后接种乙、丙、丁三种致病菌(图A),继续在同样条件下培养3天,结果如图B。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A )
①甲菌产生了抗生素
②丁菌的生长被丙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
③乙菌的生长被甲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
④丙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了乙菌的生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从题图来看,乙菌靠近甲菌落的部分生长被抑制,而其他菌生长正常,因此最可能的原因是甲菌产生了抗生素,此种抗生素只能抑制乙菌的生长,而对丙、丁两种菌没有影响。①③正确,答案为A。
25.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菌种分离和菌落计数都可以使用固体培养基
B.培养微生物的试剂和器具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C.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的摇床上培养
D.观察菌落时,应将培养皿盖拿掉以利于看清菌落的形态特征
[解析] 分离菌种可以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后者还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所用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A正确;接种室、接种箱等常用紫外线消毒法处理,接种环等常用灼烧灭菌法处理,吸管、培养皿等常用干热灭菌法处理,培养基及多种器材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B错误;摇床应对液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操作,纯化培养时,培养皿中的是固体培养基,C错误;观察菌落时,不需要将培养皿盖拿掉,D错误。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__筛选目的菌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选择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化合物A__。实验需要振荡几次进行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异养需氧型__。
(3)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在进行下一区域划线前要将接种环__灼烧并冷却__。
(4)研究人员统计污水池中“目的菌”的总数,选用10-4、10-5、10-6稀释液进行涂布平板,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培养皿。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__,此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检验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或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__。
(5)研究人员采用平板划线法纯化水样中分离出的细菌。操作时,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__。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平行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平行线上无菌落,其他平行线上有菌落。造成第一条平行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或划线未从第一划线区域末端开始__。
[解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利用微生物培养的知识分离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先分析题图了解分离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的过程,然后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解答。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是为分解化合物A的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分离出能分解化合物A的微生物;这种培养基从功能上分属于选择培养基。(2)分析培养基的配方可知,该培养基由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而成,因此化合物A为目的菌提供了碳源和氮源;目的菌是需氧微生物,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震荡培养,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满足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
(3)平板划线操作的工具是接种环,对于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该是灼烧灭菌。
(4)实验设计过程应遵循对照原则,该实验还应增设一组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以证明培养基制备是否被杂菌污染。
(5)对接种环常用的灭菌方法是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分散以便获得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接种环在使用前和每一次划线后要进行灼烧灭菌,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是: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而烫死菌种或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27.(10分)现在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每年要产生大量的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资源——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由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自然界中①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__富含纤维素(其他答案合理,如落叶较多等)__的环境中。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培养在以纤维素为碳源、并加入__刚果红__的培养基上筛选周围有__透明圈__的菌落。
(2)如上所述的筛选中获得了三个菌落,对它们分别培养,并完成环节②,且三种等量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则你认为三种酶液的活性__不一定相同__(选填“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一定不同”),可以通过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__葡萄糖__进行定量测定。
(3)根据测定结果,①环节常选择木霉,则②中获得的酶至少包括__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__三个组分。
(4)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__酵母菌__,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⑤环节要注意__发酵装置密闭__。
(5)该技术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存在酶的成本高等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该过程。可以通过__基因工程(诱变育种)__等技术手段对产酶微生物改造,提高酶的产量。
[解析] (1)环节①目的是筛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该微生物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将该微生物培养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再用刚果红染液鉴定,筛选培养基上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2)如果从三个菌落中获得三种等量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则三种酶液的活性也不一定相同,可以通过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3)根据测定结果,如果①环节常选择木霉,则②中获得的酶是纤维素酶。该酶至少包括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三个组分。(4)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酵母菌,为了确保获得无氧呼吸产物乙醇,因此⑤环节要注意发酵装置密闭,以保证无氧条件。(5)为了降低成本首先要通过基因工程或诱变育种等技术手段对产酶微生物改造,提高酶的产量。
28.(10分)(2020·华中师大附中期中)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有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研究城市高楼不同楼层在雾霾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置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
②制作无菌平板;
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将各组平板分别放置在顶层、中层、底层等不同高度的阳台上,实验组开盖暴露一段时间;
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
℃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__牛肉膏、蛋白胨__。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__琼脂__。培养基灭菌方法为__高压蒸汽灭菌法__。
(2)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5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__杂菌污染__现象。若将50(即5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__不正确__(填“正确”或“不正确”)。
(3)若要进一步确定其中大肠杆菌的菌落数,还需要配制__伊红美蓝__培养基加以鉴别。考虑到颗粒性物质会为微生物附着提供场所,用菌落数反映微生物实际数目可能会使测量值偏__小__(填“大”或“小”)。
[解析] (1)培养基中的牛肉膏、蛋白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的氮。无菌平板属于固体培养基,培养基中应加入琼脂。培养基灭菌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法。(2)在某次调查中,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灭菌不彻底或杂菌污染现象。空白对照组菌落数的平均值不一定是6,将50(即5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不正确。(3)进一步确定其中大肠杆菌的菌落数,还需要配制伊红美蓝培养基加以鉴别。考虑到颗粒性物质会为微生物附着提供场所,同一菌落可能是两个或多个微生物形成,用菌落数反映微生物实际数目可能会使测量值偏小。
29.(10分)如图表示,研究者从土壤中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技术的相关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过程①和②的目的分别是__选择培养__和__增加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__;图中弧线箭头上“?”的具体操作是__挑出菌落__。
(2)进行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灭菌与调节pH的先后顺序是__先调节pH后灭菌__。倒平板时,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应将平板倒过来放置,并用记号笔在皿底上标明培养微生物的名称、平板上培养样品的稀释度、制作者姓名、培养日期及__培养基种类__等信息。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一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平板划线法__和__稀释涂布平板法(后两空位置可颠倒)__。
(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_酚红指示剂__。
培养后,若出现__红__色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
(4)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培养形成的菌落的__形状、大小、颜色__、隆起程度等特征,来判断培养基上是否感染了其他细菌。在实验中,研究者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并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__因培养时间不足导致遗漏细菌数目__。
[解析] 分析过程图:从土壤中分离尿素分解菌的流程是土壤取样、样品稀释、培养与观察、细菌计数。进行过程①是利用尿素为唯一氮源进行初步选择培养,进行过程②选取①过程培养的菌种再次用尿素为氮源进行扩大培养,目的是增加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过程③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以鉴定并挑选所需的分解尿素的菌落;最后通过测定脲酶的活性进一步确定分离菌种类型。
(1)结合分析可知,进行过程①和②的目的分别是选择培养和增加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图中弧线箭头上“?”的具体操作是挑出菌落。
(2)进行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为了防止调节pH过程中培养基被杂菌感染的机会,应先调节pH后灭菌。倒平板时,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应将平板倒过来放置,并用记号笔在皿底上标明培养微生物的名称、平板上培养样品的稀释度、制作者姓名、培养日期及培养基种类等信息。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一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根据尿素的分解细菌将尿素分解后产生碱性物质氨,氨与酚红指示剂相遇变红的原理,需要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后,若出现红色就可以鉴定其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
(4)根据不同细菌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培养形成的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隆起程度等特征,来判断培养基上是否感染了其他细菌。研究者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并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导致遗漏细菌数目。
30.(10分)图甲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图乙是脲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序列。
(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__尿素__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__酚红__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__红__色。
(2)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0.1
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56、462、178和191。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__稀释涂布平板法__,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__1.75__×108个;与血细胞计数板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目较__少__。
(3)现有一菌株的脲酶由于基因突变而失活,突变后基因转录的mRNA在图乙箭头所示的位置增加了70个核苷酸,使图乙序列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UAG、UGA和UAA)。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__UGA__,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含__115__个氨基酸。
[解析] 关键信息:“筛选产脲酶细菌”“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使“图乙序列”出现终止密码。
解题关键:区别选择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掌握细菌计数的方法。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方法及基因表达。
(1)脲酶能够催化尿素分解为氨,要从土壤中筛选出产脲酶的细菌,需用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由于尿素被分解成了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升高,使酚红指示剂变红色。
(2)将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接种在细菌培养基平板上,用于计数细菌菌落数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应介于30~300,选择细菌菌落数为156、178和191的平板计数,每克土壤样品中细菌数量为(156+178+191)÷3÷0.1×105=1.75×108。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菌连接在一起时,往往统计的是一个菌落,用此方法测得的细菌数目偏低。
(3)密码子由3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箭头前面的碱基一共构成91个密码子;插入的70个核苷酸和后面2个碱基一共构成24个密码子,后面是UGA,是终止密码,翻译结束后,表达的蛋白质含有115个氨基酸。
PAGE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