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训练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吴起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
黄河流域的统一
B.
北方政权的更迭
C.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D.
北方民族大融合
6.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以上措施出自(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管仲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先进文化的是(
)
A.
采用汉制汉礼
B.
使用汉姓
C.
与汉族联姻
D.
迁都洛阳
8.“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严禁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洛阳
D.实行汉化政策
9.下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
)
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
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0.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11.下列政权中,曾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12.(2018?眉山)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3.以下对淝水之战描述正确的是(
)
A.
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
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C.
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
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14.
(2018?娄底)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5.(2018?定西)促进了我国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张骞通西域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6.
(2018?福建)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17.(2018?黔南州)如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
B.秦始皇巩固统一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8.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19.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D.学习汉族风俗文化,以孝治国
20.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邱穆陵
步六孤
拔拔
独孤
改为汉姓
元
贺
穆
陆
长孙
刘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二、综合题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某校历史兴趣班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收集材料,每人编辑一份手抄报。下面是李珍珍同学编写的手抄报。请你完成她设定的任务。
第一板块:图片展示民族交融
(1)前三幅图片反映了民族融合在哪两个方面的表现?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3)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表现 D.
结果
第二板块:文字解析来龙去脉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对后来隋唐建立具有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各次民族大融合其实就是各少数民族逐步汉化,成为新的意义上的汉人的过程!而其本身的文化只是在某些方面,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原先的汉文化。民族融合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融合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
(4)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快的因素是什么?该时期民族融合有什么特点?它对隋唐建立起了什么作用?
(5)民族融合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2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混居杂处,互相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材料三
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他的女儿也嫁给汉族地主。他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
(1)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四
公元494年,孝文帝对陆睿说:“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什么?他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五
(3)材料五的三幅图片,反映了魏晋以来黄河流域怎样的社会现象?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所示现象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训练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除淝水之战外,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故②③④项符合题意;①项围魏救赵是战国时,魏将庞涓和齐将孙膑之间的一次战役,但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吴起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这些汉化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群体。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4.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
黄河流域的统一
B.
北方政权的更迭
C.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D.
北方民族大融合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交融已成为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所以答案选D。
6.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以上措施出自(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管仲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可知反映的是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先进文化的是(
)
A.
采用汉制汉礼
B.
使用汉姓
C.
与汉族联姻
D.
迁都洛阳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所以答案选择D。
8.“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严禁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洛阳
D.实行汉化政策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主要的措施有: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其中讲汉话规定汉语为“正音”,鲜卑语为“北语”,他下令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从材料中的“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我们可以判断出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讲汉话”内容,即是实行汉化政策,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9.下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
)
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
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的改革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故A不符合题意;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的是赤壁之战,与改革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C符合题意;北方人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的“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可知应该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这一措施,故答案选A。
11.下列政权中,曾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氐族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因此,③④项符合题意;①项曹魏是汉族人曹丕建立的政权;②项西晋是汉族人司马炎建立的政权;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2.(2018?眉山)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C
【解析】据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同学学习的是孝文帝改革。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故选:C。
13.以下对淝水之战描述正确的是(
)
A.
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
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C.
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
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应该是公元4世纪后期;东晋军队上下一心,将士作战勇猛,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混乱状态,南方相对稳定。所以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4.
(2018?娄底)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选:D。
15.(2018?定西)促进了我国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张骞通西域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一方面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鲜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故促进了我国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选:D。
16.
(2018?福建)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答案】A
【解析】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促进了民族交融。由于平城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选:A。
17.(2018?黔南州)如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
B.秦始皇巩固统一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题干给出的知识卡片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由于平城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故选:D。
18.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商鞅变法提出改革土地制度,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内迁北方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项符合题意;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AB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
19.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D.学习汉族风俗文化,以孝治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可知,孝文帝主张学习汉族风俗文化,推崇儒家思想,以孝治国,促进了民族融合,故D项正确。ABC说法不准确,排除,故选D。
20.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邱穆陵
步六孤
拔拔
独孤
改为汉姓
元
贺
穆
陆
长孙
刘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的名词,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直接的作用是B选项,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与图表信息不符。故选B。
二、综合题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某校历史兴趣班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收集材料,每人编辑一份手抄报。下面是李珍珍同学编写的手抄报。请你完成她设定的任务。
第一板块:图片展示民族交融
(1)前三幅图片反映了民族融合在哪两个方面的表现?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3)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表现 D.
结果
第二板块:文字解析来龙去脉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对后来隋唐建立具有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各次民族大融合其实就是各少数民族逐步汉化,成为新的意义上的汉人的过程!而其本身的文化只是在某些方面,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原先的汉文化。民族融合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融合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
(4)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快的因素是什么?该时期民族融合有什么特点?它对隋唐建立起了什么作用?
(5)民族融合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在衣、食两个方面的表现。
(2)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作用。
(3)A
(4)因素: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特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作用:推动了隋唐的建立。
(5)民族融合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解析】(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前三幅图片反映了民族融合在衣、食两个方面的表现;
(2)依据所学可知,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作用。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原因,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4)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可知,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可知,: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快推动了隋唐的建立;
(5)依据所学可知,民族融合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2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混居杂处,互相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材料三
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他的女儿也嫁给汉族地主。他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
(1)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答案】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联姻。
【解析】根据材料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材料二的表格内容,材料三的“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他的女儿也嫁给汉族地主。他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的信息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联姻。
材料四
公元494年,孝文帝对陆睿说:“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什么?他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根据材料四“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五
(3)材料五的三幅图片,反映了魏晋以来黄河流域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民族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五的三幅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幅图片反映了魏晋以来黄河流域民族交融的社会现象,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学习和融合的过程。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所示现象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
【答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为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五的三幅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五所示现象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答案】淝水之战。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前秦”“淝水”“苻坚”“晋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苻坚征集了80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答案】383年。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解析】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淝水之战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分别是:383年;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淝水之战的影响是: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除淝水之战外,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