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梳理并识记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3.梳理并识记晚清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基本史实。
4.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自主预习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运动初期
(1) 。?
(2) 。?
(3) 。?
2.制度建设
(1) 。?
(2) 。?
3.由盛转衰
。?
4.后期斗争
(1) 。?
(2) 。?
5.运动评价
(1) 。?
(2) 。?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
。?
2.目的和代表人物
。?
3.实践
(1) 。?
(2) 。?
(3) 。?
(4) 。?
4.评价
(1) 。?
(2) 。?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新疆
(1) 。?
(2) 。?
2.越南
(1) 。?
(2) 。?
(3) 。?
(4) 。?
3.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
(2)过程: 。?
(3)结果: 。?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概况: 。?
2.危害: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止时间分别是( )
A.1840年、1860年
B.1842年、1860年
C.1851年、1864年
D.1853年、1864年
2.下列有关太平天国的史实中,能够体现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的是( )
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进行北伐
D.颁布《资政新篇》
3.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4.洪仁玕总理朝政后,看到太平天国政涣人散的严重局面,决心通过改革挽救危局,从而创造一个“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的“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这个新方案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建国方略》
5.洋务运动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和第一个民用企业分别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
B.安庆内军械所、上海机器织布局
C.安庆内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6.“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上海发昌机器厂
C.安庆内军械所
D.大生纱厂
7.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发生边疆危机的原因是( )
A.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D.宗藩关系的瓦解
8.1875年,清政府派往新疆平定叛乱的钦差大臣是( )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左宗棠
D.张之洞
9.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资政新篇》
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历史背景说明理由。(要求:表述应成文,限15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5.C 6.C 7.C 8.C 9.C
10.观点错误,要从两个文件的不同主张着手思考。前者主张绝对平均,废除私有制,后者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前者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后者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前者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后者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自主预习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
2.序幕
。?
3.开始标志
。?
4.结果
。?
5.评价
(1) 。?
(2) 。?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 。?
(2) 。?
2.口号
。?
3.失败
。?
4.评价
(1) 。?
(2) 。?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 。?
(2) 。?
2.过程
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 ; ; ; 。?
(2)危害: ; ; ;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某作者在评论义和团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B.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2.1901年之后,“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材料说明的问题是( )
A.外国公使在清政府中担任官职
B.外国公使在中国拥有决策权
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A.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4.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5.戊戌变法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因为( )
A.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地方官员对新政犹豫观望,并不实行
C.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D.新政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6.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所评论的事件( )
A.主要波及中国南方
B.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具有强烈的爱国性
D.导致了清朝统治集团的瓦解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的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 )
A.适应了列强侵华的需要
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局面
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
D.促进了外交近代化发展
9.对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说他们“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将义和团视为“中国文化糟粕的大汇集”。出现这两种不同看法的主要原因是( )
A.阶级立场不同
B.评价角度不同
C.指导理论不同
D.依据史实不同
10.近代某思想家评论当时中国的形势,“吾岁入七千万,偿款乃二万万,则财弱;练兵铁舰无一,则兵弱;无新艺新器之出,则艺弱……”,并指出中国“民心弱”“民智弱”。基于此认识,该思想家投身于( )
A.戊戌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业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D 6.C 7.A 8.D 9.B
10.A
11.(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2.梳理并识记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所签订条约的内容。
3.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5.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自主预习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
(1)政治: 。?
(2)经济: 。?
2.中国
(1)政治: 。?
(2)经济: 。?
(3)军事: 。?
(4)外交: 。?
(5)阶级矛盾: 。?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
②直接原因: 。?
(2)条约及其影响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
②直接原因: 。?
(2)条约及其内容
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②《瑷珲条约》《北京条约》: 。?
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
三、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林则徐: 。?
(2)魏源: 。?
(3)徐继畬: 。?
2.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的特点
(1) 。?
(2) 。?
(3) 。?
(4)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障碍
C.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推广到中国
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821—1840年,清政府每年外流白银500万两,造成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丝、瓷器等商品不受欧洲国家欢迎
B.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C.西方国家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
D.通商口岸的开放
4.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5.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 )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掌控
C.英国有权决定中国关税税率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6.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7.“善师四夷者,能制外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最早应出自( )
A.洪仁玕《资政新篇》
B.严复《天演论》
C.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D.魏源《海国图志》
8.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材料表明( )
A.鸦片战争的合理性
B.工业文明的扩张性
C.资产阶级的开拓性
D.商品经济的全球性
二、非选择题
9.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选择适当角度,评述此观点。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A 6.C 7.D 8.B
9.答案示例:此观点不全面,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或此观点错误,但也有合理之处)。
从战争的根本目的看,是资本主义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从战争性质看,是资本主义国家挑起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客观后果看,战争使中国主权遭到破坏,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破坏性的,它并不是在执行历史的使命,主观上也并不是使中国向世界开放。不过,鸦片战争确实使中国从闭关自守到逐步开放,渐渐走向近代化,加速了社会的变革。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总之,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