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6 13:23:39

文档简介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了解清朝开拓、巩固边疆的具体史实,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3.认识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分析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
自主预习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
2.君主专制的强化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
(3)文字狱:?
二、疆域的奠定
1.台湾
(1)收复:?
(2)管理:?
2.东北
(1)雅克萨之战:?
(2)《尼布楚条约》:?
3.西北
(1)平定:?
(2)管理:?
4.西藏
(1)?
(2)?
(3)?
5.民族政策
?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在隐忧
?
2.外在冲突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清朝雍正到光绪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  )
   
              
皇帝
军机大臣
雍正
起初三人,最多时期六至七人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至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精干高效
B.保密性强
C.机构健全
D.权力稳固
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
000人以上。这从实质上表明(  )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清朝中央政府广开言路
D.清朝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3.右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用以纪念币面中的主人公(  )
A.收复台湾
B.统一国家
C.设立台湾府
D.驱逐葡萄牙侵略者
4.下表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62年设伊犁将军
1684年设立台湾府
从1727年起,派驻藏大臣
  A.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B.杰出的君主康熙大帝
C.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5.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是小农经济下一种“天朝上国”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6.下列各项中,反映清朝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统治举措的有(  )
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②设立驻藏大臣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设立伊犁将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嘉庆帝时期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
①人地矛盾严重 ②农民起义频发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统治严重腐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清朝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骊。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  )
A.造成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镇压了抗清斗争
C.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抵御了殖民侵略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尚书·周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的“边患”,实现了边疆和平,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B 3.A 4.D 5.C 6.D 7.B 8.C
9.(1)主要内容:天下主要指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华夏为中心);并延伸到周边地区。
主要史实:统一六国;收回河套地区;统一岭南;在西南地区开辟五尺道。
(2)消除了“三北”边患;改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明至清中叶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了解明至清中叶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认识明清新思想的进步意义。
3.了解明至清中叶西方科技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全面认识该时期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局限。
自主预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1)农业: 。?
(2)手工业: 。?
(3)商业:                ;                 ;                 ;                     ;                 。?
2.局限
(1) 。?
(2) 。?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核心: 。?
(2)评价: 。?
2.儒学批判思想
(1)明后期: 。?
(2)明末清初: 。?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
 。?
2.成就
(1)小说:  
               ;                ;                 ;                   ;                   。?
(2)戏曲: 
                ;                  ;                 。?
四、科技
1.科技著作
(1)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           ;               ;                 。?
(2)地理和地质学: 。?
2.外来科技
(1)翻译著作: 。?
(2)测绘技术: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2.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3.明清时期,出现了李贽的“童心”论、袁宏道的“性灵”说、汤显祖的“至情”说、黄宗羲的“自私自利”论、顾炎武的“怀私常情”论等。这些主张(  )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彰显了个体价值
C.否定了君主专制
D.超越了儒学范畴
4.明万历年间,福建建阳双峰堂刊刻、贩售的话本小说《水浒志传评林》插图多达1
216幅(如图为其中一幅)。由此推断,该书定位的读者群体最有可能是(  )
A.文化层次较低的市民
B.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
C.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
D.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
5.“西洋近代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无不在此时期传入;而欧洲人开始翻译中国经籍,研究中国儒学及一般文化之体系与演进,亦无不出现于此时。”“此时期”始于(  )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6.明清时期,自海外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有(  )
①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加强了与海外市场的联系 ③导致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④有利于缓和人地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下列经济现象属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
(  )
①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②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 ③纸币开始在市场流通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8.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9.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
A.明代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新旧杂存”的文化特点
10.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充当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是(  )
A.开明士大夫
B.新式学堂
C.留学生
D.传教士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入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这种空间结构的呆板性和落后性,故而坊市界限被打破,街衢两旁商店林立,店铺“侵街”的现象屡次发生。宋人普遍意识到“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在思想领域引起“功利主义”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农民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市场,兼做小商贩,官僚士人也参与商业活动,甚至寺院僧尼经商也普遍化。许多上层士人“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摘编自胡建华《宋代城市市场管理简论》
材料二 明清时期,政府改革赋税制度,从而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增加农产品产量,还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并且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开始出现了手工作坊,打破以往“男耕女织”的生产局面,并且出现劳动分工现象,为创造更多的社会商品提供了契机,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商业领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和区域性的商业中心。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B 6.D 7.C 8.A 9.B
10.D
11.(1)致使重商观念盛行,各阶层竞相经商,追利求富,金钱至上等“功利主义”产生;推动城市商业发展的同时,促使政府放松对商业发展的限制。
(2)农业领域中的农产品逐步走向商品化;手工业领域的分工合作模式发展;商业领域中地域性的商帮出现,地域性的商业中心出现,市场逐步扩大;城市化发展;国际贸易发展。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记废丞相、建立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理解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结合地图概括总结明朝在北部、西南部、东北部经略边疆的举措,认识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3.结合地图简述明朝倭寇、西方殖民者在沿海活动的史实,认识中国面临的海防危机。
自主预习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元朝灭亡: 。?
2.明朝建立: 。?
3.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
(2)建立内阁: 。?
(3)宦官专权: 。?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 。?
(2)过程: 。?
(3)地位: 。?
(4)结果: 。?
2.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1)背景: 。?
(2)过程: 。?
(3)结果: 。?
3.欧洲殖民者的东来
(1)背景: 。?
(2)概况: 。?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1)北方:蒙古族
①防御: 。?
②战争: 。?
③和议: 。?
(2)西南:藏族
①册封: 。?
②设机构: 。?
(3)东北:女真族——满洲
 。?
2.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建金: 。?
(2)清朝建立: 。?
3.明清易代
(1)背景: 。?
(2)明朝的灭亡: 。?
(3)清军入关: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下面是《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词条。依据词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
官署名。明代始设。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各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
A.礼部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3.嘉靖二年(1523年),刑科给事中刘济上言:“国家置三法司以理刑狱,其后乃有锦衣卫镇府司专理诏狱,缉访于罗织之门,锻炼于诏狱之手,裁决于内降之旨,而三法司几于虚设矣。”由此可见,明代厂卫(  )
A.取代三法司成为司法机构
B.具有司法和侦查特权
C.以监察百姓言行为其职责
D.是刑部的下属机构
4.明代皇帝在处理密疏时,既不需要内阁的票拟,又不必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批答后也不必经过六部驳正发抄。这反映出(  )
A.明朝处理奏疏的程序混乱
B.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
C.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
D.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
5.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中,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A.《郑和航海路线图》
B.电影《郑和下西洋》
C.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
D.郑和宝船复原图
6.明朝时期我国东南沿海长期受到倭寇骚扰,后来这种局面得以改善得益于(  )
①戚继光等将领的抗倭斗争 ②海禁政策的松弛 ③日本重点转向开辟新航路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1553年,一队     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水湿贡物”,请求到濠镜澳(澳门)晾晒,广东官员收受贿银500两,允其上岸。横线处应填的是(  )?
A.荷兰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沙皇俄国
8.明朝政府经略边疆的机构中,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是(  )
A.宣慰司
B.奴儿干都司
C.元帅府
D.宣政院
9.1644年,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并迁都北京,这意味着(  )
A.明朝的灭亡
B.清政权的建立
C.大一统的再次实现
D.王朝鼎革的完成
10.万历五年(1577年),山西、宣府、大同总督方逢时上书“俺答封贡”后的情况:“八年来,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计三镇岁二十七万,较之乡时户部客饷七十余万,太仆马价十余万,十才二三耳。”可见明蒙和议(  )
A.加快了蒙古地区农耕化进程
B.实现明政府以岁币换得和平
C.安定明北方形势,节省军费开支
D.促进明与瓦剌之间的商业交往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年),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勤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A 6.A 7.B 8.B 9.D
10.C
11.(1)原因: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②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③个人能力与威望。
(2)评价:①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②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③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