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史实,从“时空”角度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
2.结合百团大战、皖南事变等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团结抗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结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4.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的大会战
(1)正面战场的四次大会战
淞沪会战
忻口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时间
主要战役
结果
特点
(意义)
(2)《论持久战》
①发表时间及其主要内容:?
。?
②影响: 。?
2.相持阶段的抗战
(1)相持阶段到来的标志: 。?
(2)第三次长沙会战
①时间: 。?
②结果: 。?
③意义: 。?
3.工业、高校西迁
(1)概况: 。?
(2)意义: 。?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敌后战场的开辟
(1)时间: 。?
(2)战术战法: 。?
(3)意义: 。?
2.百团大战
(1)背景及时间: 。?
(2)概况: 。?
(3)意义: 。?
3.“皖南事变”
(1)原因及时间: 。?
(2)应对措施: 。?
4.相持阶段的根据地建设
角度
根据地建设
政策或措施
作用和意义
政治
经
济
发展
生产
变革
生产
关系
军事
三、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时间及标志: 。?
(2)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
2.《开罗宣言》
(1)发表时间及内容:?
。?
(2)意义: 。?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召开时间及内容:?
。?
(2)意义: 。?
2.日本投降及台湾回归祖国
。?
3.历史意义
(1) 。?
(2) 。?
(3)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取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某次会战中,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3.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的抗战( )
A.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B.反映了全面抗战路线
C.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D.取得了百团大战胜利
4.“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
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
019
911人的重大伤亡。”这说明( )
A.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B.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C.国共合作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D.国民党全面抗战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
5.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6.下图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图,此图主要反映的是( )
A.日本在各战场上人员分配不均
B.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力严重不足
C.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主要兵力
D.日本认为东南亚战场并不重要
7.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抗日战争中死难的中国同胞,全国人大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中国自此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促成民族觉醒,唤起民族团结
C.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8.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写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消息像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诗中提到的中国的“胜利”主要归功于( )
A.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B.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C.中国国民党的抗战
D.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9.“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红军长征
10.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成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日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这与材料一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B 6.C 7.A 8.B 9.C
10.A
11.(1)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贡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中国为同盟国提供大量战略资源。
关系:因果关系。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2.掌握全面内战的爆发、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等重要史实。
3.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4.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两种建国方针
(1)中国共产党: 。?
(2)国民党: 。?
2.重庆谈判
(1)背景: 。?
(2)成果: 。?
(3)内容: 。?
3.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 。?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 。?
(2) 。?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财政经济危机: 。?
2.政治统治危机: 。?
3.伪国大的召开: 。?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依据: 。?
(2)意义: 。?
2.战争进程
(1)辽沈战役: 。?
(2)淮海战役: 。?
(3)平津战役: 。?
3.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和地点: 。?
(2)内容:?
。?
4.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1)北平谈判: 。?
(2)渡江战役: 。?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1)国民党方面: 。?
(2)中国共产党方面: 。?
2.意义
?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大公报》记载:10月8日晚,张治中在欢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时说:“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统一、团结,在蒋主席领导之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这次晚宴的背景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意向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形成
2.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签订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的协议》《关于宪章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等协议。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国民党一大
D.政治协商会议
3.毛泽东说,随着国内战争情况的改变,双方的位置也将发生转变,但是,政府军还处于进攻地位,其人数和武器装备都优于我党的军队。因此,在力量的对比发生转变以前,后者必须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基于这一论断,中国共产党( )
A.组织百团大战
B.击退国民党全面进攻
C.开始战略反攻
D.发动三大战役
4.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一书。下列史实可以作为此“转折”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B.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共识
C.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D.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
5.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占11人。《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2/3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
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
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
6.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道:“(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土地政策的重要性
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7.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两次土地改革( )
A.为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废除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制度
8.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0.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民族资本家荣毅仁目睹了解放军不入民宅睡马路一幕后,得出结论:“国民党回不来了。”这反映出( )
A.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B.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赢得民心
C.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D.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派出赫尔利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马歇尔来华“调停”,以便“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可是,美国的估计遭到挫败。于是美国政府放弃了调处的立场,走上了由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道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终选择的对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结合所学,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C 2.D 3.B 4.C 5.D 6.A 7.B 8.C 9.B
10.B
11.(1)对华政策:扶蒋反共。
国际背景: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美英苏召开雅尔塔会议,形成美苏控制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建立;美国力图称霸世界、控制中国。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极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事业:反帝反封建。
方式: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历史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等史实,掌握日军逐步扩大侵华战争的罪恶历程。
2.把握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演变历程,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
3.通过历史文献、图片、影像、历史遗迹等史料,认识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及其殖民统治的举措,体会中国军民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斗争精神与民族品质。
4.归纳局部抗战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程并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的原因。
5.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理解民族团结对民族独立、民族振兴的重大意义。
自主预习
一、局部抗战
1.背景
。?
2.日本的侵略
(1) 。?
(2) 。?
(3) 。?
(4) 。?
3.中国的反应
(1) 。?
(2) 。?
(3) 。?
(4) 。?
(5) 。?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开始的标志
。?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国共双方的态度
共产党: 。?
国民党: 。?
(2)正式建立: 。?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南京大屠杀: 。?
2.对占领区的政策: 。?
3.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
。?
4.重庆大轰炸: 。?
5.细菌战: 。?
6.强征慰安妇: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历史事实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是一个不断扩大、不断升级、由局部侵华演变成全面侵华的过程。同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过程。”此观点认为抗日战争的起点应为(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2.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1933—1934年间发表的一系列声明或公告。
时间
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声明或公告
1933.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
1933.8
《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
1934.1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
1934.4
《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
1934.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
以上声明或公告反映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
A.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准备
B.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
C.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立场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
3.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事实上统一了全国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蒋介石重新执掌了军政大权
4.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此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C.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右”倾错误倾向
D.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5.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 )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6.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
A.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B.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
C.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D.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7.在吉林省档案馆收藏了一份日本昭和12年(1937年)12月23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闻(奈良版)》。其标题有:《南京总攻击观战记》《情思远飞故里 举杯共忆苦战》《悼念战友 誓死杀敌》《在夷为废墟的敌都迎接新年》等。这些报道( )
①美化侵略行为 ②颠倒战争是非 ③否认屠杀暴行
④助长侵略气焰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全民族抗战前,中国的工矿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七七事变后,仅以上海为例,共有146家民营企业先是迁到了武汉,后又迁到重庆。全国内迁技术工人共12
182人。民族企业和技术人员内迁( )
A.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B.使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9.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23日这段时间里,日机对重庆实施轰炸130多次,其中对外国使领馆、军舰、教会、洋行进行直接轰炸或波及的无差别轰炸次数高达46次。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 )
A.推动了各国对日态度的转变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摧毁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
D.导致了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
10.日军占领台湾和朝鲜后,实施的是“总督制”,不存在任何名义的“自治”机构。在大陆占领区则都挂有“自治政府”招牌,要求建立的各级政权都“必须真正适合于汉民族的特性”。这在本质上体现了日本( )
A.打倒和摧毁抗日民主政权
B.在沦陷区实行地方自治
C.拉拢反蒋分子以激起内讧
D.实行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各项是关于抗日战争的部分资料
①当代著名史学家张海鹏等的《中国近代通史》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电报汇编》
③侵华日军士兵的日记——《东史郎日记》
④电视剧《八路军》《小兵张嘎》
材料二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由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震惊世界。围绕着西安事变,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各方纷纷表态。
①国民党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②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学良、杨虎城,想借此机会将蒋介石以及张、杨一并解决。
③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认为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汪精卫合作搞起来的,甚至说张学良是受日本煽动,利用反日口号来反对南京国民政府。
④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祸国殃民的政策,强烈要求杀蒋。
(1)如果你要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从史料价值的角度,你会首先选择材料一中的哪一种史料(序号和史料类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请你补充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至少三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所持态度的理由。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C 6.A 7.B 8.D 9.A
10.D
11.(1)选择史料①:当代史学家的研究成果。理由: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比较全面、详实和准确。
选择史料②:中日双方的电报。理由:电报是第一手史料,能比较直观和真实地反映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
选择史料③:侵华日军日记。理由:东史郎是侵华战争的参与者,其日记是第一手史料,能比较直接反映当时的战争情况。
(2)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大局,力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发动兵谏。但面对复杂的形势,骑虎难下,急切盼望中国共产党协调解决危机。
中间阶层(或民族资产阶级):既不满蒋介石继续内战,又对蒋介石心存幻想,因此反对讨伐张、杨,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日本:希望借此挑起中国内战,扩大侵华规模,谴责张、杨。
英美等国势力:担心蒋被杀,危及其在华利益,主张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