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6 13:26:43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文物、历史遗迹等史料,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2.知道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并认识其产生的意义。
3.能够运用相关地图、历史资料,概括夏、商、西周等早期国家采取的制度,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自主预习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代表性古人类: 。?
(2)特点: 。?
(3)母系氏族社会: 。?
2.新石器时代
(1)时间: 。?
(2)特点: 。?
(3)代表性文化遗存: 。?
(4)父系氏族社会: 。?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五帝时代
(1)前期: 。?
(2)后期: 。?
2.夏朝
(1)建立: 。?
(2)政治: 。?
(3)文化遗存: 。?
三、商与西周
1.商朝
(1)建立和都城: 。?
(2)政治: 。?
(3)经济: 。?
(4)文化: 。?
2.西周
(1)建立和都城: 。?
(2)政治: 。?
(3)经济: 。?
(4)衰亡: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历史是什么?人们有各种理解。以下几位学生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发现、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是史料。
B.乙:文献典籍中记载的历史是真实的,神话、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是虚构的。
C.丙:历史是胜利者的篇章,胜利者才有记录和最终解释历史的权力。
D.丁: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史是研究他人错误的学问。
2.据考古报道,在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发现了远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100多件,骨制品几十件,以及包括高等灵长类原黄狒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8
000多件,分属近80种动物,据测距今有180万年。如果得到最终确认,这比元谋人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20万年
3.与“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等关键词有关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应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  )
A.数量很大,约有10多万件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5.下列各项中,生活在不同石器时代的人是(  )
A.元谋人与蓝田人
B.蓝田人与北京人
C.北京人与山顶洞人
D.山顶洞人与半坡人
6.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为原始农耕提供直接证据
C.是没有史料价值的胡思乱想
D.确凿证明了炎帝真实存在
7.一位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政权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下列事件中与商朝相关的是(  )
①盘庚迁殷 ②国人暴动 ③武王伐纣 ④平王东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大宗、小宗示意图
10.右图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
(  )
A.内服制度
B.外服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二、非选择题
11.遗迹遗物为研究古代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物证。
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隙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上层灰烬很厚,最厚深达六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厚深达四米,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一米,位于堆积的底部……而且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累积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有可能办到的。
——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从材料中找出“北京人”已有“管制火的能力”的理由。考古学家研究北京人遗址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A 2.A 3.C 4.D 5.D 6.A 7.A 8.C 9.B 10.C
11.理由:在发掘“北京人”化石的地方,曾发现过三层灰烬。灰烬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
意义:对北京人的研究,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等)。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条件,理解秦朝统一的业绩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3.了解秦末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1) 。?
(2) 。?
2.过程
(1)完成统一,建立王朝: 。?
(2)征服四方,修筑长城: 。?
3.建立、巩固中央集权
(1)创立皇帝制度: 。?
(2)创立三公九卿制: 。?
(3)实行郡县制: 。?
(4)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
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至为深远。
4.大一统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1)疆域: 。?
(2)意义: 。?
二、秦朝的暴政
1.大兴土木: 。?
2.严刑峻法: 。?
3.焚书坑儒: 。?
4.秦二世继位: 。?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 。?
2.秦朝灭亡: 。?
3.楚汉战争: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秦王嬴政为实现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包括(  )
①重用商鞅,实行变法 ②开凿灌渠,增强实力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延揽人才,广招贤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秦朝)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其中,“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秦阳陵虎符
3.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左才(在)阳陵。”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的“□”应是(  )
A.皇帝
B.太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
4.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参考价值最高的是(  )
A.《史记》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大郡称守,小郡称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掌握南海郡的军事
C.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7.从秦朝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边疆地区是(  )
A.珠江流域
B.黑龙江流域
C.西北地区
D.西域地区
8.下图显示的是我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中的重要一步。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
A.人工货币取代了自然货币
B.实现钱币重量与币值脱钩
C.彻底终结了地方的铸币权
D.由多样形状转向同一形制
9.《汉书·严安传》载:“(秦朝)丁男被甲,丁女传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
A.徭役繁重
B.刑罚严酷
C.土地兼并严重
D.人民勤劳
10.“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
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二、非选择题
11.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
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认识。
名称
内容
田律
农田水利、山林保护方面的法律
仓律
国家粮食仓储、保管、发放的法律
续 表
名称
内容
金布律
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的法律
关市律
管理关和市的法律
徭律
徭役征发的法律
均工
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
军爵律
军功爵的法律
属邦
管理所属少数民族及邦国职务的法律
置吏律
设置任用官吏的法律
  依据材料归纳秦朝法律内容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5.D 6.D 7.A 8.D 9.A 10.C
11.特点:法律涉及全面,范围广;注重农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商品交易和市场;注重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评价:秦法为秦朝行政管理提供规范,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为后世王朝的法律提供了蓝本;法律严酷,也是秦朝的灭亡的原因之一。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初年的统治措施和影响。
2.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理解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
3.对比秦朝,认识汉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
4.结合史料,能够概述“光武中兴”“豪强地主”“黄巾起义”基本历史概念,体会其蕴含的社会矛盾,概括两汉崩溃的历史原因与经验教训。
5.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体会“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态。
自主预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
2.“文景之治”
(1)统治思想: 。?
(2)表现: 。?
3.汉初制度
(1)“汉承秦制”: 。?
(2)郡国并行制及其危害: 。?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1) 。?
(2) 。?
(3) 。?
(4) 。?
(5) 。?
2.经济上
(1) 。?
(2) 。?
(3) 。?
(4) 。?
3.思想上
(1) 。?
(2) 。?
4.稳固边疆、开拓疆域
(1) 。?
(2) 。?
(3) 。?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 。?
2.王莽政权: 。?
3.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实现了全国统一。
4.“光武中兴”
(1)政治上, 。?
(2)经济上, 。?
(3)思想上, 。?
5.东汉的衰亡
(1) 。?
(2) 。?
(3) 。?
(4) 。?
(5) 。?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
2.文学: 。?
3.医学和科技: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西汉前期出现经济稳定恢复的状态的原因是(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③“与民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③④
2.为解决王国问题,体现贾谊“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而采取的措施是(  )
A.武力削藩
B.设置刺史
C.颁布“推恩令”
D.建立郡县
3.中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废除三公九卿制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4.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推荐选拔地方优秀人才
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向汉武帝提出了(  )
A.天人感应的学说
B.君权神授的思想
C.独尊儒术的建议
D.崇尚法治的主张
6.在汉、匈交战期间,西域曾是双方争夺的地区。汉朝所称的西域,原来主要是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汉中期以后,西域的概念扩大,今中亚及其以西地区皆称西域。与这一认识变化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B.汉武帝出兵击南越
C.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D.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7.“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光武帝在位时,令郡县检核田地,这两个地区竟没人敢认真执行。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连年战争实无良田可言
B.豪强地主多为功臣皇亲
C.地方官吏大都贪污腐败
D.检核制度早已形同虚设
8.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
A.实地调查
B.文献查阅
C.道听途说
D.考古发掘
9.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二、非选择题
10.探究问题。
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
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
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参考答案
  1.D 2.C 3.C 4.A 5.C 6.A 7.B 8.A 9.A
10.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结合史实,逻辑合理。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如:假定为今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如: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到西域实地考察研究;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如答从西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上来旁证,或其他合理的方法)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和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梳理本课基础知识,明确基本的时空定位,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主张。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发展壮大、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3.通过分析变法运动与社会大变革之间的关系,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自主预习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 。?
2.战国时期: 。?
3.政治特征: 。?
4.华夏认同: 。?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的表现
(1) 。?
(2) 。?
(3) 。?
(4) 。?
2.变法运动
(1)背景: 。?
(2)目的: 。?
(3)成果: 。?
(4)商鞅变法
①时间:        。?
②内容: ;?
 ;?
 ;?
 ;?
 ;?
 。?
③影响: 。?
 。?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政治思想: 。?
(3)教育思想: 。?
(4)整理六经: 。?
2.老子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 。?
(3) 。?
(4) 。?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 。?
(2) 。?
(3) 。?
2.百家争鸣的内涵
 。?
3.各学派的主张
(1)儒家: 。?
(2)道家: 。?
(3)墨家: 。?
(4)法家: 。?
4.百家争鸣的影响
(1) 。?
(2)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
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
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
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
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3.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
B.实行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按军功授爵
5.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6.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为政以德”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贵贱有序”
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原因是
(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
8.有关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 ②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 ③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0.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两则材料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汉书?食货志》中对“王制遂灭”的态度如何?请你发表评价。
材料二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2)说出材料二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参考答案
  1.C 2.D 3.B 4.D 5.B 6.C 7.C 8.B 9.A 10.D
11.(1)共识:变法使秦国富强。态度:作者对以井田制、分封制为代表的旧制度的覆灭持否定态度。评价: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旧俗和社会制度,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作者以旧制度的覆灭和贫富分化现象否定商鞅变法,是片面的。
(2)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