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学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学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6 13:28:19

文档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梳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并通过解读史料,理解思想与宗教发展的背景和影响。
2.识记三国至魏晋隋唐时期文艺、科技的主要成就;通过对诗歌等作品的赏析,认识文学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多角度地分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原因。
3.通过合作探究和史料分析,认识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多元文明影响的结果及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影响和地位。
4.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升华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 。?
(2) 。?
2.隋唐时期
(1) 。?
(2) 。?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 。?
(2) 。?
2.书法
(1) 。?
(2) 。?
3.绘画
(1) 。?
(2) 。?
4.石窟
 。?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 。?
(2) 。?
(3) 。?
2.隋唐时期
(1) 。?
(2) 。?
(3) 。?
(4) 。?
(5) 。?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传播
(1) 。?
(2) 。?
(3) 。?
2.中外交流的其他表现
(1) 。?
(2) 。?
(3)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北朝杨炫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寺庙的盛况。其中写道:“光宅嵩洛(迁都洛阳),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捐财产)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
B.官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
C.儒家已丧失其正统地位
D.佛教在各阶层广泛传播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3.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韩非、董仲舒、范缜。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④形存神存,形谢神灭。
A.①范缜 ②荀子 ③董仲舒 ④韩非
B.①董仲舒 ②荀子 ③韩非 ④范缜
C.①范缜 ②董仲舒 ③荀子 ④韩非
D.①董仲舒 ②韩非 ③荀子 ④范缜
4.以下对联刻画对象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是(  )
A.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5.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6.下列著作由南朝人撰写的是(  )
①《缀术》 ②《禹贡地域图》 ③《齐民要术》 ④《神灭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
A.《千金方》
B.《四部药典》
C.《本草纲目》
D.《唐本草》
8.玄奘西游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它起到的作用有(  )
①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②开始了与西域的联系 ③加深了对印度的了解 ④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有学者说: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这反映出当时(  )
①唐承隋制,发展创新 ②仿照士族,崇尚奢靡 ③民族交融,中外交流 ④开明开放,兼收并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仁义是其道的核心。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李军等《中华文化通志·教育学志》
材料二 (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论佛骨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D 6.D 7.D 8.C 9.C
10.(1)背景: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汉族传统的思想文化受到冲击。
(2)作用: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情况。
2.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的表现,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3.了解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感受民族交融的推进过程。
自主预习
一、隋朝兴亡
1.建立: 。?
2.统一: 。?
3.发展: 。?
4.灭亡: 。?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 。?
2.繁荣
(1)“贞观之治”: 。?
(2)武则天的统治: 。?
(3)“开元盛世”: 。?
3.民族交融
(1)西域: 。?
(2)吐蕃: 。?
(3)东北: 。?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概况: 。?
(2)影响: 。?
2.黄巢起义
(1)背景及时间: 。?
(2)影响: 。?
3.唐朝灭亡
 。?
4.五代十国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心定于洛阳 ②促进南北往来 ③沟通五大水系 ④抵御北方袭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因大运河的开凿而促进其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是(  )
A.扬州
B.益州
C.刘家港
D.泉州
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4.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
A.实现改朝换代的手段
B.改变统治机构
C.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
D.缓解人地矛盾
5.《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故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赉(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
①反映了唐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的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情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6.唐朝全盛时期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此时在位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7.有人称武则天虽“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于百姓而言,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周
B.捍卫女权
C.虚怀纳谏
D.推动经济
8.下列史实中是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措施的是(  )
A.与吐蕃“长庆会盟”
B.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C.派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
D.任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9.“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0.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黄河流域地方政权的频繁更替
B.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C.战争频繁,政权更迭,儒学式微
D.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修史者对于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末代昏君……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基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但是他希望历史会肯定他的执政以及他追求豪华壮观的欲望,这样的着迷对于拥有最高权力的专制君主及其统治的人民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尽管有着这次悲剧性的大灾难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期,但在经历了最漫长的大分裂时期之后隋终于重新统一了中国,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摘编自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评价隋炀帝为什么会出现极大的反差。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来评价?
参考答案
  1.B 2.A 3.D 4.C 5.C 6.D 7.D 8.C 9.B
10.D
11.出现反差的原因:后世儒家修史者站在道德角度评判隋炀帝,否定其历史功绩;唐朝借否定隋朝,论证自己王朝的合理性;也有一些史学家能够客观看待隋朝和隋炀帝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肯定其积极的一面。视角:应该用客观的、辩证的历史观,多视角地评价隋炀帝。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从秦汉到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央行政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
2.运用史料对比学习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3.感受制度创新对社会公平和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勇于创新的精神。
自主预习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时间: 。?
(2)内容: 。?
(3)影响: 。?
2.科举制
(1)形成: 。?
(2)完善: 。?
(3)影响: 。?
二、三省六部制
1.三省的形成
 。?
2.三省六部制
(1)确立: 。?
(2)内容: 。?
(3)完善: 。?
(4)作用: 。?
三、赋税制度
1.租调制
 。?
2.租庸调制
(1)内容: 。?
(2)作用: 。?
3.两税法
(1)确立: 。?
(2)内容: 。?
(3)完善: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中正官被政府赋予较大的选官权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2.鉴于对九品中正制下州县中正官在举荐人才时“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皇上)之威福,夺天朝(朝廷)之权势”的不满,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由此可见,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维系贵族特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选拔忠实奴才
D.完善监察制度
  3.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得到不断完善
C.提升了官员的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弊端
4.两汉实行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5.秦代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朝设置中朝、尚书,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的秘书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机构的设立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发展
B.中枢机构建设的逐步发展
C.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强化
D.社会结构日益变化与更新
6.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
B.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C.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
D.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果
7.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8.唐初规定:“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该项规定出自(  )
A.均田制
B.屯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9.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  )
①基本以人丁计税 ②实行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相结合 ③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严格 ④地主和农民负担比较平均合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材料二 (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省。
——《隋书·百官志》
材料三 有田则有租(田租),有户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资治通鉴》
材料四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食货志》
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材料一至四分别反映了隋唐哪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的创新之处。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B 6.A 7.A 8.C 9.A
10.材料一:科举制。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择官吏,“分科举人”。
材料二: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权;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设立宰相会议(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材料三: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材料四: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制度变化,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相关史实。
2.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现象出现的原因。
3.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自主预习
一、三国与两晋
1.三国鼎立
(1)原因: 。?
(2)过程: 。?
2.西晋的短期统一
(1)建立: 。?
(2)统一: 。?
(3)灭亡原因及影响: 。?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建立: 。?
(2)统治基础: 。?
(3)灭亡: 。?
2.南朝
 。?
3.南方的开发
(1)原因: 。?
(2)表现: 。?
(3)影响: 。?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含义: 。?
(2)民族交融: 。?
(3)淝水之战: 。?
2.北朝
(1)含义: 。?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和时间: 。?
②措施: 。?
③影响: 。?
(3)全国统一: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
 
              
A.西晋、北周、北魏
B.西晋、北魏、北周
C.北魏、西晋、北周
D.北魏、北周、西晋
2.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资料。他探究的主题是(  )
A.先秦时期历史的演进
B.秦汉的大一统局面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3—6世纪被称为汉唐盛世之间动荡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过渡期。下列曾出现于东晋的历史现象是(  )
A.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D.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5.《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
7.下列关于北魏统一北方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①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 ②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③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 ④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国史十六讲》一书中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
A.实行三长制
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
C.整顿吏治
D.实行均田制
9.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10.“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三字经》)下列解释与这段历史不相符的是(  )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统称“六朝”
B.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
C.除西晋有短期统一以外,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
D.少数民族入侵及汉化改革,是大分裂外又一时代特征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宋书》中概括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写道: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ɡ),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
1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孝文帝去世后,北魏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族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始终不能壮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鲜卑族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你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A 6.B 7.B 8.B 9.A
10.A
11.状况:南方土地大量开垦,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的品种增加;鱼盐、纺织、矿冶、陶瓷、造船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
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12.同意该观点。
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不同意。
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