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6 13:29:58

文档简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历史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自主预习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成功的探索
1.中共八大
(1)内容: 。?
(2)意义: 。?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提出: 。?
(2)影响: 。?
(二)探索失误
1.表现
(1) 。?
(2) 。?
2.评价
(1) 。?
(2) 。?
(三)政策调整
1.措施
(1) 。?
(2) 。?
(3) 。?
(4) 。?
2.成果
 。?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 。?
(2) 。?
2.过程
(1)发动: 。?
(2)“全面夺权”: 。?
(3)抗争: 。?
(4)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 。?
(5)整顿: 。?
(6)粉碎“四人帮”: 。?
3.认识
 。?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
2.主要成就
(1)工业领域: 。?
(2)科技和国防领域: 。?
(3)农业领域: 。?
(4)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 。?
(5)时代精神: 。?
(6)外交领域: 。?
3.意义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刘少奇同志在某次会议上说:“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对该路线认识正确的是(  )
A.“鼓足干劲”意在重视客观环境
B.“力争上游”意在“超英赶美”,与苏联保持一致
C.“多快好省”体现了经济发展中质和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D.“建设社会主义”是奋斗目标,实践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4.时任山东范县党委第一书记的谢惠玉曾说:“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为建立此“新乐园”,全国开展了(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6.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无私奉献精神
C.吃大苦、耐大劳的大庆精神
D.积极投身科研的“两弹一星”精神
7.20世纪70年代,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出席万隆会议
C.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新中国这项科技成就(  )
A.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
9.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伊朗等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0.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了著名的三线建设运动。主要是指在中西部的13个省市中推动工业建设,并提出备战备荒的指导思想。由此(  )
A.加速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
B.东部工业全线向西转移
C.促进了国民经济平衡发展
D.主张两个拳头打人应对美苏的压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出现这样重大改变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D 6.B 7.C 8.A 9.D
10.A
11.(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领域掌握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通过对图片、文字等多种史料的解读分析,探究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创立的背景和意义。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相关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悟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而不断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主预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 。?
2.意义: 。?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
(1)背景: 。?
(2)过程: 。?
(3)影响: 。?
2.稳定物价
(1)原因: 。?
(2)措施: 。?
(3)结果: 。?
3.抗美援朝
(1)背景: 。?
(2)过程: 。?
(3)影响: 。?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初期外交三大方针:?
 。?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及特点: 。?
(2)结果: 。?
(3)作用: 。?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过程: 。?
(2)意义: 。?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及特点: 。?
(2)成果: 。?
(3)影响: 。?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提出时间及内容: 。?
(2)工业化——“一五”计划
实施时间及其意义: 。?
(3)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时间及其意义: 。?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时间、地点: 。?
(2)内容: 。?
(3)意义: 。?
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它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胜利召开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正式确认
2.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
A.村民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4.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主要因为这一原则(  )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有利于中国同邻国发展友好关系
C.提出后便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D.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5.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
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7.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
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8.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经济工作存在严重保守倾向
9.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私合营。这两个阶段(  )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10.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  )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二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摘编自《国际关系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针对的现象。
(2)材料二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3)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A 2.B 3.D 4.D 5.D 6.C 7.D 8.C 9.A
10.B
11.(1)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问题。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2)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发言。阐明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3)不矛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正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