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26 09:3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曲别针、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合作探究
1.感受古人的测量方法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
生1:大石头。
生2:长方形布。
生3:竹竿。
……
师:古人是怎样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呢?
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拃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师:也就是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事先准备的学具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课桌的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同一边用拃去量,有同学们的5拃长,老师的3拃长;用一角硬币去量有24个那么长;用回形针去量有18个那么长;用粉笔去量却有7支粉笔那么长,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去测量,所以量得的结果不同。
3.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铅笔、粉笔、小刀等)去量文具盒、书本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
(3)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的东西,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他们并不一样长?
回答:因为曲别针的长度与橡皮的长度不一样。
(4)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少但长度长的东西。提问:桌子有几支铅笔长?
回答:4支。
提问:铅笔盒有几块橡皮长?
回答:5块。
提问:桌子和铅笔盒哪个长?
提问:用我们手中各种不同的东西去量物体的长度,能真正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吗?为什么?
回答:不能。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三、巩固应用
1.
绳子大约有(  )个长。
绳子大约有(  )根长。
2.
 有(  )个    有(  )个
他的话对吗?  
四、归纳新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测量时,把作为标准的物体的左端与被测量的物体的左端对齐,并且要一个接一个密密地放平摆直。
五、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