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认识分子的 、特性。 
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自然现象和身边实例中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学会运用实验探究、归纳、小组研讨等方法学习新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下列物质:糖水、氮气、、氧气、水、盐水、空气中属于混合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引入新课:一滴水很小,如果将这一滴水分成两半,两半分成四半,不断的分下去,分得非常微小,我们还能看见吗?空气中有很多氧气、氮气、氦气等物质的微粒,我们能看见吗?其实,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就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分子、原子了,其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今天,我们先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板书:构成物质是微粒(I)分子 
投影: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模型 
思考:物质不同,分子相同吗? 
讲述:氢气中有许多氢气的分子,许多的氢分子则构成了氢气。。。。。。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探究活动: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有什么不同改变?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2---3】,思考:为什么能闻到香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分子的种类改变了吗? 
演示【实验2---4】引导学生思考: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分子的种类改变了吗? 
投影展示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反应生成氯化铵的微观过程。 
【设问】分子有什么特性? 
讲述:酚酞是一种指示剂,遇到酸性、碱性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变化,它遇到碱性会显红色。 
【设问】: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思考:湿衣服在太阳下还是在阴暗处快干? 
【设问】: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还有我们周围有很多氧分子,氮分子,但是我们却看不到,说明分子的什么特性? 
【设问】:分子是密不透风的吗?他们之间有间隔吗? 
思考如何判断纯净物、混合物,并且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的讲述,跟随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 
认真观察,引发思考,并回答问题。 
积极思考,引发兴趣。 
动手完成【实验2--3】 
积极思考,交流讨论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完成【实验2---5】【实验2--6内容 
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观察体会,以自身经历回答教师问题。得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交流讨论尝试对引发的问题进行解答。 
得出: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完成【实验2--7】并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后得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通过复习,为后面利于微观知识判断纯净物、混合物打下基础。 
通过学生熟悉的水、空气中的微粒引入课题,自然、易懂。 
分子非常微小,通过投影分子的模型,能让学生直观认识分子的存在。通过思考,让学生懂得物质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习惯。 
掌握了分子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增强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学会观察。 
让学生掌握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种类发生了改变。通过提问,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初步学习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现象。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协助能力。 
利于生活经验,解决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通过实验现象直观的让大家感受到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参与意识。 
 问:我们这节课学了那些知识? 
 思考回忆: 
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的特性。 
分子不断运动 
分子很小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完成P43页讨论与交流 
及课后习题1-----6 
 
独立思考完成后,相互解决疑难问题。 
学会利于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一:分子是什么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有什么特性 
分子不断运动 
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