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运动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骨的形态类型;
2、识别骨的结构,说明与各部分结构相适应的功能特点。
3、列举骨的主要成分,阐明骨的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观察长骨, 对照模式图辨认骨各部分结构
2、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骨的坚韧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目标
1、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2、在小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3、从科学和道德素养的双重角度,认同公共场所照顾老年人的行为;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点】骨的结构、骨的坚韧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骨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
【教材分析】
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教材第二节内容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在该节内容中,教材首先概述:运动的形成是在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参与下,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然后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运动系统的组成,二是躯体运动的形成,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本节课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中“骨”的知识。
一、骨的结构教学:骨的结构为事实性知识,虽易于理解,但涉及名词较多。故教师通过提供直观性的长骨实物,并利用教材图文并貌可读性好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文、对照实物辨认、记忆各部分结构及名称。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提出能引发学生思维、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为线索,使学生知道骨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骨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学研讨、教师质疑,试图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二、骨特性与骨化学成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能采取适当的个人行动。设计教学环节及目标如下:
观察和自身体验:认识骨坚韧而有弹性的特性
↓
提出问题:骨坚韧而有弹性的特性和什么有关?
↓
作出假设:骨坚韧而有弹性的特性和骨成分有关
↓
交流和查阅教材资料:明确骨的主要成分,推理各成分和骨特性的关系
↓
引导学生合理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骨成分与骨特性的关系
交流、思考和应用:根据发育过程中骨成分的变化评价行为,指导健康
结构 位置及特点 功能
骨膜 骨表面结缔组织膜,有血管、神经、成骨细胞 与骨营养、感觉、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骨质 骨密质 位于骨外层和长骨的骨干,致密坚硬。 抗压、承重
骨松质 骨骺和短骨等内部,蜂窝状
骨髓 骨髓腔和骨松质内 红骨髓造血
三、骨的成分
1.骨的成分及变化
水分
无机盐:主要是钙盐(人体最大的钙库)
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
人体骨成分的变化
少年儿童 成年人 老年人
无机物 <2/3 2/3 >2/3
有机物 >1/3 1/3 <1/3
特性 弹性大,硬度小,易变形 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弹性小,易骨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知识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及目标
复习导入 1.提问:
⑴动物运动的意义
⑵动物为什么能够运动?
2.总结概述动物运动的形成
3.请学生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 明确运动是由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它系统的配合下完成的。
讲授新课 一、骨
骨的结构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羊长骨,同时阅读教材中图文,识别骨的结构,认识各部分的功能。
2.检测、落实、提升学生学习成果和认识:
⑴提问:
①骨属于生物体的哪一个结构层次?为什么?
②血管神经位于什么部位?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受伤,如何初步判断其是否骨折?为什么?
③骨折后为什么会愈合?你为什么能够不断长高?
⑵出示举重运动员图片,提问骨的支持承重作用靠哪一部分完成?
⑶出示教师申报骨髓捐献志愿者图片,质疑:老师的长骨中是黄骨髓,为什么还能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如果配型相和,从那里取骨髓?
⑷ 师生共同总结骨的结构和功能。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学和交流合作能力。
知道长骨的形态
知道骨是一个器官,由多种组织组成。
确认骨膜内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的作用。
确认骨质的组成和作用
明确红骨髓的部位和作用
学会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知识加工技能
教学过程及知识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及目标
骨的成分和特性 1.请学生触摸弯曲鱼骨,说出骨的特性?
2.质疑:为什么骨坚硬而有韧性?
3.阅读教材,确认骨的主要成分及含量。
4.请学生做出骨的成分和特性之间相互关系的假设,即钙盐和骨的硬度有关;骨胶蛋白和骨的弹性有关。
5.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中的两个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实验中的可变因素是什么。
6.请学生实验并观察碳酸钙粉末遇盐酸后溶解的实验现象。思考如何去除教师所提供的鱼骨中的钙盐,以比较有或无无机盐时骨的硬度。提示学生用盐酸的安全
7.质疑:如何去除骨中有机物,以比较有或无有机物的骨弹性的差异?提示学生注意燃烧骨的安全。
8.师生共同总结骨的特性和骨成分的关系。
9.知识的应用:
⑴ 出示公共汽车上年轻人未给老
人让座的图片,请学生对该图片
加以评述,并说明其科学道理。
⑵出示学生课堂上标准的坐资图
片,质疑:为什么老师上课要求
正确的坐姿? 尝试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解释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知道骨的主要成分。
学会做假设。
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把实验设计思路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步骤。
从科学和道德的素养的双重角度,认同公共场所照顾老年人的行为
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
2.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引导的方法
4.本节课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最精彩的地方
5.教学改进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