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分析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图书、网络和身边的人获得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学会从中获得信息;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增强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教学难点】: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二、教学方法安排
(1)教学用具:多媒体大屏幕
(2)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讨论、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相结合。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标
引入 春天到了,农民把玉米种到地里,秋天时农民收获到很多玉米。小猫看到后,把鱼埋到道里,它希望秋天时也能收获到很多鱼,它能收获到鱼吗?
展示课前各小组收集的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板书问题: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SR)的病原体是生物吗?
引导正确答案后继续让每组选一代表概括微生物的特征和总结“微生物”这个概念。
根据学生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继续展示有关微生物多媒体(蘑菇、霉菌、面包发酵的酵母菌、青霉菌),然后讲解。
学生讨论交流。
各组代表简要介绍这些微生物。介绍完之后,各小组再回答板书的问题。
学生回答:不是,蘑菇是微生物等
学生概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等 学生交流信息,有利问题探讨
以问题形式导入,把本节课基本定位在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终培养学生应用概念的抽象思维。
深入学习
活动探讨
巩固知识 多媒体上比较不同的图片,这么多的微生物,那它们有没有分类?提出微生物的分类。让每组探讨“微生物的分类”,提示按细胞结构特点。
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的图片,继而讲解。
①展示单细胞微生物相关图片(各种细菌),讲解单细胞微生物的特点(这些微生物均只有一个细胞组成,属于单细胞微生物),继续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分别展示球形菌、杆形菌、螺旋形菌,让学生了解细菌的不同形态。
②展示多细胞微生物相关图片(食用菌蘑菇、药用菌灵芝),讲解多细胞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多细胞微的生物),解释蘑菇不是植物,而是微生物中的大型真菌,腐生生活。继续展示真菌的不同形态
③展示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相关图片(HIV病毒),教师讲解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继续展示病毒的不同形态
提问学生所见到的微生物生活在什么场所?
引导学生所介绍的微生物是我们肉眼可以见到的。但是许多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那么,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呢?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长,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了。结合教材P53页活动内容,教师课前布置的分组探究活动探讨“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出示长有微生物菌落的培养皿样本,引导学生:
①观察现象并告诉学生,两个培养皿的皿盖,一个是打开的,一个是盖好的。
②猜测:两个培养皿哪个是开盖的,哪个是盖盖的,为什么?
③思考:老师为什么要同时放置这样两个培养皿?老师设计的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答,指导学生的探究行动。
评价并小结: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体内和其它环境。
通过小组之间交流后,教师解答和小结(证明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都存在微生物)。
为达到对学生情感教育,教师继续展示有关“非典(非典型肺炎)”的图片。
讲解这场灾难的元凶属于冠状病毒, 非典型肺炎(SASR)的病原体就是它的变种。此处稍微展开预防“非典”的一些日常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居室常打扫消毒、随地吐的痰带有病菌、冬天盖的棉被有经常日晒预防生菌等等。
引导学生认识本堂课知识点,并布置课堂习题和课外活动:
微生物广泛地存在于生物圈内,请具体地分析在什么条件下可能有微生物?
每组代表阐述各自的微生物的分类。
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回答
微生物的种类包括: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等是单细胞生物;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是多细胞微生物;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认真阅读课本积极讨论
各小组继续讨论,同样每组选代表回答。如食物发霉、长在地上的蘑菇、衣柜里衣服长霉等
学生仔细观察并作记录
每组代表介绍各自小组探究活动的过程,包括:实验场所、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和组内怎样分工合作等。各小组介绍完提前布置探究活动的结果后,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
得出结论: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都存在微生物
巩固重点知识,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得到学习信息,从而对新知识的重建和转化,进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引入探究的问题,深化学生对微生物分布的认识
学生完成对探究实验的自主性操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
学生学会健康生活。这不仅突破难点,而且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学生总结本堂课教学知识点,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目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节课。
五、板书设计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课时
1. 微生物的概念:
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① 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蓝藻
2.微生物分类 ② 多细胞微生物,如食用菌蘑菇、药用菌灵芝 、霉菌
③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如HIV病毒、类病毒
3.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
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体内和其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