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战争名称
时间
条约
对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甲午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
《辛丑条约》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程度加深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1866-1925)
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
,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领导了广州起义。
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从事革命实践活动。
第19课
辛亥革命
狭义上讲,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19世纪末
1912年3月
1911年10月10日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1.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
公元1894年
3
公元1905年
4
公元1906年
兴中会成立
同盟会成立
预备立宪
2
公元1901年
清末新政
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
5
公元1911年
武昌起义
6
公元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时空定位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内容
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是更为深入。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3)认识:
(2)内容:
(1)背景:
2、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广义: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狭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较早记载“辛亥革命”一词的书是1912年6月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
兴中会(1894)
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湖南发难各省响应
直捣幽燕
华兴会(1904)
(1)兴中会的创办
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吴玉章》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同盟会(1905)
前提:民族主义;
核心:民权主义;
补充发展:民生主义。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民报》。
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2、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2)建立同盟会
材料二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国民共享
(社会革命)
前提
保障
核心
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评价: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
凡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积极性:
局限性:
(4)组织多次反清武装斗争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06年,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
1907年,同盟会先后发动了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等。
1908年,同盟会策划了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3.预备立宪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钦定宪法大纲》内容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
十、总揽司法权……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清皇族内阁合影
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社会根源
(政治)
(1)外因:
甲午战败,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内因: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必然性
可能性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的背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思想基础
知识归纳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导火线: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新知讲解
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
英国
俄国
德国
比利时
法国
美国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2800英里
1530英里
720英里
650英里
420英里
300英里
共计
6420英里
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地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右之,存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
——日本《朝日新闻》
3.1911年5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使湖北防务空虚,给武昌起义以可乘之机。
革命的必要性: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革命的偶然性: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中山陵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性质:
革命成果——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时间
国号
国都
国旗
纪元
临时大总统
孙
中
山
五
色
旗
南
京
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
公历
民国纪年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清帝退位
宣统帝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及与各国公使合影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内阁总理和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责任内阁制
三权分立
平等自由
主权在民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
材料二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帝制不存,三纲焉附?辛亥革命后三纲的合法性成了问题,这也是新文化运动能够一呼百应的主要要原因。
——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积极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理论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1912年南京街头剪辫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自由尽是新风尚”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实业,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如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拟定的《商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私人资本开办银行。……实业部拟定了《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取消前清规定的种种注册费用。“只要资本实业”“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以批准,“力为保护”。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材料五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止,民族资本主义在万元以上的厂矿约七百家,资本总额一亿三千余万元。1912年到1919年建成厂矿四百七十余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
——龚方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
材料六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材料七: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局限
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反帝”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反封建”
——推翻清朝,结束专制,建立民国
“比较完全意义”?
“反帝”有限:
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
“反封建”有限:
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
(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
积极: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
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风俗文化)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局限: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孙中山先生在临终时留下了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须努力”,寄希望于我们的后来者,继续实现共和梦,中国梦!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成立兴中会
创立同盟会
三民主义
武装反清斗争
背景
爆发
结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帝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