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1(地球的圈层结构)
(2课时)
一、课标解读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 ,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 纵波(P):传播速度 ,可以通过 、 、 传播。
分类
横波(S):传播速度较 ,只能通过 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莫霍界面:地下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
不连续面
古登堡界面:地下 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 。
位置:位于 界面以上。
地壳 组成:由 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 千米。
内部圈层 范围:介于 和 之间,呈固态。
地幔 分层:分为 和 。
软流层:位于 的上部,这里可能是 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
地核 分层:分为 和 。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 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规律总结
1.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是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2.横波的传波速度虽然慢,但破坏力强
3.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4.软流层被称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上地幔的上部
5.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四、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 (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 -----------------------------------( )
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3.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
A.6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60—70千米
4.岩石圈是指---------------------------------------------------------( )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5—7题。
5.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6.该地可能位于-----------------------( )
A.116 E,40 N B .90 E,30 N
C.南极点 D.经度180 ,纬度0
7.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横波 B.纵波 C.无法判别 D.都有可能
8.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9.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10.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ABC都可以
(二)是非题(下列正确的请在题后括号内填“A”,错误的在题后括号内填“B”)
11.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
12.水圈是一个连续而规则的圈层-------------------------------------------( )
1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 )
14.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 )
15.外核呈液态,故纵波不能通过-------------------------------------------( )
(三)综合题
16.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 ______ 波,(P)表示 _______ 波
(2)图中各层名称: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3) S、P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 Km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 面。
(4)在2900km深处,S波 ,P波波速 ,从而发现了E 不连续面。
(5)M层和N层的主要不同点是 。
17.读“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
(1)填图:在图中填出地球的四大圈层。
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发生在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_圈传播。
学案导学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 课标解析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3.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4.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5.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一)地球内部圈层
横波:只能通过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能通过
2.圈层结构: 、 、
(二)、岩石圈
1.结构组成:包括 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 部分
2.物质组成:
(1)岩浆岩 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 ;侵入岩:如
成因:
(2)沉积岩 特征: 、
代表岩石: 、 、
(3)变质岩 成因:
代表岩石:
3.物质循环
(1)过程:地球内部的 上升冷却 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 作用下,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 的条件下,发生 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 ,又形成新的 。
(2)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 ,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 交换和 传输,改变地表的
(三)内、外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表现为 、
等。
2.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表现为 、 、 、
等。
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 。
4.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最常见的有 、
(2)褶皱
①形态: 和
岩层形态 背斜岩层一般向 拱起
向斜岩层一般向 拱起
②判断方法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
从岩层的新老
关系上 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
未侵蚀地貌:背斜常形成 ;向斜常形成 或盆地
③构造地貌 背斜顶部受 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
侵蚀后地貌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 ,常形成
(3)断层:
①含义:岩层受力 并沿 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大断层,常形成 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②构造地貌: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 或 ,如渭河平原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 ,有时有泉、湖泊
5.实践意义
(1)背斜:① 埋藏区 ② 的良好选址 ③顶部地带适宜建
(2)向斜:① 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3)断层:① 分布地; 发育 ② 等要回避
6外力作用:
(1)主要表现: 作用、 作用、 作用、 作用等
流水侵蚀作用:常形成 、 、
(2)流水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常形成 、 、
风蚀作用:例如 、
(3)风力作用
风积作用:例如 、
三、规律总结
1.外力随内力的增强而增强,减弱而减弱,一般地说,内力占主导
2.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断层线上往往发育河流
4.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别背斜和向斜
5.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四、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
1.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位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秘
2.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B.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
D.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
3.右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 ③“层” 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A.天然气、水、石油
B.水、石油 、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
D.天然气 、石油 、水
4.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板岩、大理岩 D.花岗岩、页岩
5.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6.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形成的机理是-------------------------------------( )
A.沉积作用 B.变质作用 C.重熔再生作用 D.冷却凝固
7.敦煌壁画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水的溶侵
8.“沧海桑田”之说是指---------------------------------------------------( )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地质构造
9.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岩石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B.岩石圈主要指土壤层以下的岩石部分
C.岩石圈不包含软流层 D.岩石圈是地球内部圈层之一
10.关于沉积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沉积物的来源是火山被风雨侵蚀下来的泥沙
B.只有在沿海低洼的地方才有沉积物
C.沉积岩区别其他岩石的主要特征是它具有岩层和化石
D.沉积岩中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但无法作为恢复地质环境的依据
1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人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
A. B. C. D.
14.向斜成为山的主要原因是 ---------------------------------------------( )
A.岩层向上拱起 B.岩层向下弯曲
C.受张力作用,容易遭受侵蚀 D.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被侵蚀
15.关于地质构造与资源开采、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隧道工程应避开断层带 B.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C.石油、天然气常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D.断层地带有利于建设水库
16.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石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成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17.下列各组岩石中,都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花岗石、页岩 B.石灰岩、板岩 C.砂岩、页岩 D.片麻岩、石灰岩
读某地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8.在a、b、c、d四区域中,最有可能成为储油气构造的是( )
A.a B.b C.c D.d
19.①②③④四处的岩层比较,年龄最轻的岩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C处形成的地形区有------------------------------------------------( )
A.华山 B.庐山 C.汾渭谷地 D.泰山
观察下面的“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21.图中⑤处的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 )
A.褶皱运动之前 B.断层运动之后
C.断层运动之前 D.比图中⑧处岩层形成时代早
22.上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脉 D.安第斯山脉
23.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④处不相同的是--------------------------( )
A.渭河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非大裂谷 D.长江三峡
24.图中⑥处的山地成因为--------------------------------------------(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成山 D.断层上升成山
25.图中易形成陡崖,有利于开展攀岩运动的部位是----------------------( )
A.② B.⑤ C.⑥ D.⑦
26.造成⑦处易成谷的原因是------------------------------------------( )
A.岩石破碎 B.挤压力大 C.张力影响 D.侵蚀作用
27.读下面“地貌示意图”,其中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28.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29.下列四种物质,组成排列合理的一组是-----------------------------( )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D.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
30.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地表形态的成因 ----------------------------------( )
A.地壳上升运动 B.流水的侵蚀
C.风力沉积作用 D.流水的沉积作用
(二)是非题(下列正确的请在题后括号内填“A”,错误的在题后括号内填“B”)
31.矿物是有岩石组成的-------------------------------------------------( )
32.由于背斜部分的岩层向上拱起,所以在地貌上必然成为山地---------------( )
33.组成地壳最多的化学元素是硅-----------------------------------------( )
34.向斜成山是外力作用-------------------------------------------------( )
35.黄河三角洲是由于流水的冲积作用形成---------------------------------( )
36.地震既有内力原因也有外力原因---------------------------------------( )
37.沙丘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
38.新疆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结果---------------------------------------( )
39.我国西部地区地势高峻,说明内力作用强大,外力也强大-----------------------( )
40.煤矿的形成与分布与沉积岩有关---------------------------------------( )
(三)综合题
41.读图填表: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②
⑦
④
42.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 山地。
(2)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蛱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 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43.试在下面图框内填上恰当事物的名称,使之成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简单图式。
(1)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丙__________, 丁__________。
(2)图中对应地质作用分别是: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3)图中箭头B、D包含的意义分别是:
B__________,D__________。
44. 读某地储油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褶皱的基本形态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_______,该地质构造在外力侵蚀严重的地区常形成______ (山峰、山谷)地形。
(2)在储集层,由于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三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分异规律是:①层是 ______,② ______,③______。
(3)图中的储油构造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出油量会逐渐减少,这时采用向油井中注水的办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岩层a形成时期的地质环境是-------( )
A.沉积作用为主 B.火山爆发
C.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D.风化作用为主
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甲
丙
丁
乙
A
B
A
C
C
C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