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历史八年级上册综合复习及检测卷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刘胡兰是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年仅15岁就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她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是什么时期的革命先烈(
)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3.民国报纸《华西都市报》曾评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材料所述“毛泽东此行”的结果是(
)
A.签订“双十协定”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D.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4.1948年夏,冀中区和北岳区除边沿村外,已有90%以上的地区达到了土地大体平分;原热河有80%的地区农民共分得土地240万亩。这表明(
)
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推行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D.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5.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演说,他说:“我们要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克服困难,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说明了(
)
A.“独立、自由民主”是两党的共同追求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圆满成功
C.中国共产党维护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诚意
D.国共两党再次揭开了团结合作的新篇章
6.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精锐部队进攻延安,而西北野战军部队只有两万多人。为此党中央采取的正确对策是(
)
A.主动撤离,转战陕北
B.主动出击,以攻为守
C.发动群众,固守待援
D.分兵拒敌,寸土必争
7.“4月20日当晚,人民解放军中突击集团首先在安徽段突破国民党军队的江上防线…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过江后,直插京沪线、京杭公路和浙赣线。”此次军事行动的重要成果是(
)
A.粉碎了重点进攻
B.实现了战略反攻
C.结束了三大战役
D.推翻了国民政府
8.刘伯承在动员战士们戴上国民党“青天白日”帽徽的黄色军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动员是为了(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B.进行土地革命,保障工农割据
C.正面战场抗战,彻底消灭日军
D.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抗战胜利
9.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淮海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淮海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参加淮海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淮海战役的描述
D.电影作品《淮海战役》
10.1946年10月10日,一著名民主人士见报纸上登载如下:“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仅惊叹,“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
A.北平国军已成“瓮中之鳖”,插翅难逃
B.和平建国方案不符合中国国情
C.国民党的和谈邀请遭到共产党抵制
D.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协议
11.一首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歌谣反映了(
)
A.解放战争解放了广大人民
B.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C.广大人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D.解放战争的军民鱼水情
12.1949年4月20日晚,解放军部队“百万雄师过大江”,终于把红旗插在了“总统府”上。以下对此事件描述错误的是(
)
A.这场战役被称为渡江战役
B.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C.使祖国获得了统一
D.由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渡江命令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下列属于“黄河故事”影响的是(
)
A.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B.中共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14.1948年末,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这表明(
)
A.国共力量对比刚开始逆转
B.三大战役全部胜利结束
C.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D.国民党政权已基本垮台
15.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1947年3月,面对严峻的国民党重点进攻形势,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以上表述主要说明(
)
A.全面内战爆发
B.解放战争双方实力对比敌强我弱
C.面对强敌,中共采取了灵活的战略战术
D.人民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二、简答题(共11分)
16.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反映的背景是什么?(2分)
(2)给图一配一段简要文字说明。(3分)
(3)根据图二我们可以了解哪些历史信息?(2分)
(4)从图一到图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斗争?斗争取胜的原因有哪些?(4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17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查减租减息,乃为改善广大人民生活。发扬抗战生产之积极性及加强各阶层之团结,实为当务之急。现各地秋收逐渐开始,交租多于此时进行,故希我区同胞,秉团结抗战大义,租佃双方须依据法令,自动执行。应减租者减租,应减息者减息,减租减息后,依法交租交息。
——1942年10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关于实行减租减息的布告
材料二
: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二条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第六条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
——1947年9月《中国土地法大纲》
(1)材料一、二是中共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土地政策,请指出两政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2分)
(2)概括指出中共在对待地主及其土地问题上的不同政策,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共上述土地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材料二
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
材料三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中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还就中国的全面内战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
(1)依据材料一、三说出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的理由。(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的理由。(3分)
四、探究题(共17分)
19.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在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后,很快转入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千里挺进——战略转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尖刀”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中原地区作为突破口?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分)
【未雨绸缪——决战背景】
材料二:在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华北、西北、中原、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中国共产党大典》
(2)结合材料二回答战略决战的背景。(3分)
【一决胜负——三大战役】
材料五
:下图记载了三大战役时期,国民党某部士兵将城门的钥匙交给解放军的一幕
(3)材料三、四、五分别与哪一战役相关?材料四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什么?(4分)
【乘胜追击渡江战役】
材料六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4)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寓意?(3分)
【我思我悟——学史明智】
(5)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国民党?(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第七单元测评卷
1.d
2.d
3.a
4.d
5.c
6.a
7.d
8.D
9.a
10.d
11.C
12.C
13.D
【解析】由“黄河故事”可知,有关的史实应发生在黄河流域,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D
14.C
15.C
16.(1)抗战胜利后,一方面蒋介石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2)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赴重庆,与国民党和平谈判。
(3)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4)斗争:粉碎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
原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支援;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等。(任两点即可)
17.(1)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的实行是由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任务是民族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因此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另外减少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尽可能团结地主和农民一致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矛盾的变化)。
18.(1)有利:有中共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不利: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大于共产党。
(2)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所以必须打败他。
(3)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得到解放区人民的支持。
共产党拥有了民心,所以毛泽东说“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
19.(1)“尖刀”表示的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大别山)。
原因:当时蒋介石把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在中原(大别山)的防守力量薄弱;挺进大别山,威胁到南京、武汉。
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三——辽沈战役;材料四——淮海战役;材料五——平津战役。
原因:人民的积极支持
(4)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人民解放军一定要鼓起勇气追歼国民党
的残余部队。
(5)原因:①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共产党为了使中国走上民主、和平、统一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②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③中国共产党指挥正确,决策英明;国民党指挥不当,决策失误④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士气高昂;国民党军队无心作战,士气低落。
启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