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打包下载】初中语文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第1单元(语文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3课打包下载】初中语文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第1单元(语文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1 08:22:49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白 杨 礼 赞
茅盾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线索,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⒉分析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⒊熟读成诵,在熟读、朗诵的过程中,领略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创造的独特而美好的意境,提高审美品位,激发爱国热情。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当他一
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
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关于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进入上海商务编译所,开始文学活动。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与鲁迅、瞿秋白等致力于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展。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长篇小说《蚀》、《腐蚀》,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面貌;《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光辉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散文集有《风景谈》、《白杨礼赞》等。茅盾还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撰写理论批评文章,他的理论批评文章大都写得明白晓畅。
读准字音
晕圈(yùn) 虬(qiú)枝 
楠(nán)木 秀颀(qí)  
坦荡如砥(dǐ) 潜(qián)滋暗长
恹(yān) 恹欲睡  旁逸(yì)斜出 
词语积累
1、伟岸:魁梧,高直。
2、锤炼:文中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5、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感知课文
你认为白杨树美在哪里?
你认为白杨树美在哪里?
【明确】“它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白杨树的干通常是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这不仅表现了白杨树的形美,而且也表现了白杨树团结、进取的神美。这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美作了铺垫。
明确:
⑴白杨树的朴质、坚强,与北方的农民相似。因为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共同点,都是“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都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因此,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
⑵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与“守卫家乡的哨兵”的品质相似。因此,用白杨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
⑶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与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相似。因此,用白杨树象征“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的这些好品质又与哪些人的品格相似?
问题探究
文章是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如何逐层加深的?
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
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只是树。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
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意蕴美 →景—情
白杨树 想象美 →树—人 美 语言美 →清新质朴
板书设计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落叶
梅花

翠竹(共20张PPT)

绿

陆蠡
教学目标
⒈通过阅读表明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⒉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⒊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
写作背景
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
情”,“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从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
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
作者简介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涸辙( ) 移xǐ( )
xī沥( ) 慰安( )
蕈菌( ) 葱lóng( )
猗郁( ) piē见( )
字音字形



wèi
xùn



把握词语
⑴ :明了简单。
⑵ :充满生气的样子。
⑶ :青翠茂盛。
⑷急不暇择:
⑸揠苗助长:
了截
猗郁
葱茏
因时间紧急而没有时间选择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感知课文
1、在作者眼里,常春藤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在作者眼中,常春藤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又是柔弱的,但它倔强、坚贞、固执,具有顽强抗争、永向光明的执著。
2、课文既然划分为赏绿、囚绿、放绿和思绿四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答案:文章的四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因此,“囚绿”最能突出文章的主旨,所以命题为“囚绿记”。
在文中,陆蠡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向它致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这些话如何理解?
答案:作者一生追求进步,而奋斗的历程又充满艰辛和坎坷。这可爱的“绿”使作者感觉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绿象征了作者心中的自由、光明、幸福、希望和理想。作者在“孤岛”上海怀念北平的常春藤,怀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实际上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意。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蹂躏,重获光明自由。由爱而囚,由囚而放,而怀念一波三折,其间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动容,令人叹惋!
问题探究
陆蠡对绿藤因爱而囚,你如何评价这种举动?
  答案:陆蠡爱绿,说明他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值得称道;但是,因喜爱而占有,反而使被爱者难以自由生长,甚至萎缩,对绿藤造成伤害,又流于自私和残忍,是一种畸形的情感。
板书设计
绿
蓬勃、 向阳、 固执
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战精神
以小见大
托物言志


生命的绿叶
⒈不应凋零的绿叶
①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②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上 ……
③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经受不住病痛的折磨,用双筒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④茨威格在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沉沦后,与其夫人在里约热内卢双双吞下剧毒药物……
⑤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凡高因爱情受挫、不堪生活重负,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生都失去了希望。
⒉永不屈服黑暗的绿叶
①司马迁,受宫刑,忍辱负重完成《史记》。
②史铁生,下肢瘫痪,潜心文学创作,成为专业作家。
③海伦,失明且失聪,借着她的导师沙利文和个人的努力,成为美国教育家。
⒊拥有希望,还要有坚强支撑,请用象征手法写一段关于坚强的文字。(共15张PPT)
草 莓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⒉学习本文运用的联想和由物及、由物及人理的象征手法。 ⒊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 丰富的深刻哲理,珍视过往,正视现实,追求未来。
作者简介
伊万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 《奥林匹克颂》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阴暗的小道》、《明天收割节》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生活、对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
这篇散文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东欧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这是作者于九月,在田野散步,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发出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背景回望
槲树( ) 枝柯( )
湛蓝( ) 盎然( )
cuǐcàn ( ) 葱lóng( )
xīn( )香 荒dàn( )
字音字形


zhàn
àng
璀璨



⑴禀赋: 。
⑵韶华: 。
⑶ :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⑷ :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⑸ :不慌不忙,沉着镇静。
⑹ :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
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生动,耐人寻味。
⑺ :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词语积累
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美好的时光,指青春时代
生意盎然
似水流年
从容不迫
沁人心脾
惴惴不安
感知课文
作者如何从一颗普通的草莓引发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
答案:本文以草莓为线索串联全文:作者由九月的草莓,想到六月的草莓,从而感叹季节的变化,由此又联想到了如“六月草莓”的青年人生和如“九月草莓”的现在人生,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岁月对人们“有所剥夺”,更“有所增添”,从而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表现了其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文中第1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和“欢快的心情”,而第3段则意在表现“秋的气息”和“另一种滋味”。4、5两段分别与1、3两段相照应,由景物联想到已是成年,却常以为一切没发生突变;联想到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的不大一般;进而联想到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文章的4、5两段分别与前文的哪两段照应?
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的《劝学解》) ⑵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劝学》)
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西洋记》)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⑸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统《纂要》)
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明日歌》)
珍惜时间的古诗名句
1、人的青春是短暂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过短暂的青春,就显得太多了 ----莎士比亚
2、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 席慕容
3、青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朱德
4、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春天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 ——高尔基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中国谚语
惜时故事
(1)囊萤映雪: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
(2)悬梁刺股: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
(3)司马光用圆木做枕头,他读书困倦时就枕着原木睡觉,只要一翻身,枕木就会滚走,人就会惊醒,他用这种方法来强制自己,挤时间刻苦读书。
(4)“天才的预言家”雪莱喜欢独自一人,躲到荒岛或松林中作诗。
(5)伏尔泰,每天门庭若市,使他不得安宁。无奈,他只好装病来挡驾他讨厌的人,带客人一走,继续埋头创作。
(6)大文学家巴尔扎克为躲避频繁的来访者,则有意颠倒昼夜。
(7)遇过为集中精力学一部小说,竟给自己提了光头。(共14张PPT)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⒈理解邓颖超通过对海棠花的几次描述来表达对周恩来深切思念的写作效果。
⒉掌握利用具体事物来描述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品味舒缓、朴素语言的艺术魅力。
⒊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操与高尚情怀。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邓颖超 (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人。周恩来的妻子。河南光山人。1904年2月4日生。
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1934年带病参加长征。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1949年起,先后在全国妇联、全国人大等担任要职。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邓颖超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他们结婚时免除了正式婚礼,但当着朋友们的面重述了进步同志所说的“八个互相”,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和互相谅解。他们的一生证明了他们的婚姻是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婚姻,是具有革命信念的婚姻,他们的结合是两个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终身结合。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逝世,1988年4月,时年84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的海棠花,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的工作人员整理而成。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此文。
背景回望
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生活片段?
答案:第一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第二个片断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实累累。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 第三个片断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独自驻足观赏,以此也得以稍稍休息,或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感知课文
第四个片断写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第五个片断是思念总理“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第一部分
(1)看花思人深情追忆
(2-6)回忆共度美好时光
(7-9)爱情道路患难与共
第三部分
(10-11)遥想过去深情一片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共同革命理想
坚定革命信念
忠贞不渝爱情
第二部分
答案: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它由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触发了作者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深情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使我们感受到邓颖超与周恩来两心相照的眷眷深情,也使我们看到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深入探究
课文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对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是“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