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姚雪垠
⒈了解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语言
的特点。
⒉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
中加以运用。
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著名作家,河南邓县人,抗战期间先后发表了《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等小说,1947年到上海,出版了长篇小说《长夜》等作品,1957年开始写作《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
背景回望
《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1卷第3期。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王哑吧
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个形
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
往,展示了蕴藏在“老中国儿女”子孙们身上的无穷无尽
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的潜力。说明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
们能够也一定能够同祖国一起彻底告别昨天,走向新生。 作者思想敏锐,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
格,成功地塑造了王哑吧这个形象,这在新文学创作上是
个可贵的开拓和贡献。作品采用传统叙述方式,结构严谨
缜密;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
郁乡土气息。
问题一:“差半车麦秸” 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答案:差半车麦秸”憨厚、质朴、善良,虽然初到游击队时身上有很多陋习,不理解反抗侵略斗争的意义,缺乏反抗意识,但后来却不断进步,成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
感知课文
明确:说明在日本不断侵略的情况下,人们的反抗精神被进一步激起;说明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
明确:“差半车麦秸”表示不够数,不够聪明的意思,本文具体指游击队里的一个队员。
问题二:“差半车麦秸”的含义是什么 “差半车麦秸”在本文具体指什么
问题三: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
“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是一个憨厚、质朴、善良的农民,但他愚昧落后、懵懂无知,身上有很多陋习,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他不理解反抗侵略斗争的意义,缺乏反抗意识。参加游击队后,集体斗争生活教育和锻炼了他,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逐渐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合作探究
作者既写了人物的善良、质朴,又写了人物的一些旧思想旧陋习,是否损害了人物形象?
明确:这正是作者塑造人物成功的地方,真实地描写农民的形象,实事求是地塑造人物性格转变和成长的过程,正表明了伟大的民族战争或者说一个民族灾难的作用,它能影响人、锻炼人,也就是我们说的环境造人。因此,分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变化,是不能脱离环境的。当然,话又要说回来,也正是他们思想的觉醒与性格的变化,才促使了我们民族的成熟与伟大,促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正如鲁迅所说的“民魂”的发扬,促成了中国的
进步。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塑造了“差半车麦秸”这个典型形象,这是作者姚雪垠在中国文学创造上的贡献。
“差半车麦秸”形象塑造的意义
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老一代中国农民子孙身上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潜力。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们逐渐觉醒,甩掉压在中国农民头上几千年的精神枷锁,彻底告别昨天,走向新生。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初到部队时
集体生活时
激烈战斗时
印象深刻而美好
愚昧落后恨汉奸
明确目的始识字
英勇战斗身负伤
落后
农民
革命
战士
用绰号打趣
板书设计(共15张PPT)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⒈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
⒉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⒊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教学目标
志贺直哉: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作者简介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创作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相继问世。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给下列带颜色的字注音
热衷
茶卤
熠熠
檐廊
呵斥
干涉
喘气
乖觉
嘀咕
名伶
战战兢兢
校役
zhōnɡ
lǔ
yì
lánɡ
hē
shè
chuǎn
ɡuǎi
dí
línɡ
jīnɡ
yì
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2、很浓的茶汁
3、形容闪光发亮
4、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热衷
茶卤
光彩熠熠
战战兢兢
问题一:小说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的爱好由葫芦转向了绘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开篇没有交代,这样的写法称之为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件事指清兵卫最喜欢的一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其他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作者开篇故意语焉不详,这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感知课文
问题二:清兵卫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后,先不写被发现后果,而是先写教员爱好,然后再写教员的处理,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刚才新学到的情节运行中的什么处理?类似的处理还有吗?
明确:摇摆。教员家访时,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并未注意到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听闻教员来访的原因,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非常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
碎”。这也是一处摇摆。
清兵卫:
痴迷葫芦
个性独特
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创造力、审美力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你很优秀,真的!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教员
没收、训斥、家访
不舒服、不会有出息
客人
不认同
不理解
清兵卫
痴迷、喜爱、买
断了关系、新寄托
父亲
不高兴
呵斥、揍、砸
板书设计
创新想象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清兵卫的父亲、老师对于他的新爱好会不会像先前那样粗暴地干涉?清兵卫能守住这个爱好吗?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充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拓展延伸
为了迎接中考,父母要求你暂时放弃所有的爱好,你会怎么做?(共14张PPT)
一厘米
作者 毕淑敏
⒈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⒉能概括曲折的情节,体会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⒊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
作者简介
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词语积累
(1)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2)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3)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4)忧郁(yù):忧伤,愁闷
(5)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6)矜(jīn)持:拘谨,拘束。
(7)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8)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9)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0)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1)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明确:这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这件事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她希望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她深爱小也,正是这种爱,使她具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她要全力以赴给小也正面教育。
故事中,你认为陶影为什么在被误解后坚决 要讨回公道呢?
感知课文
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
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
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
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
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明确: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通过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围绕“一厘米”叙写曲折的情节,写这样的小事有何意义?
问题探究
你是如何看待陶影这一形象的?
答案:陶影是一位善良、宽容、正直、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母亲,她不仅对孩子负责,而且对社会负责。但她又不是完美的,也常逃票,具有虚伪的特点,也正是因其不完美,才反衬出她的伟大,才使她作为母亲形象更感人。
陶影家里——给也不要——价值观
公园门口——多也不买——正义
公共汽车——少也买票——责任感
完美
无可
挑剔
一厘米
板书设计(共15张PPT)
孔 乙 己
鲁迅
⒈能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⒉能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及社会环境的分析与小说主要人物结合起来,领悟小说主旨。
⒊能分析小说运用对比及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的作用。
教学目标
《孔乙已》选自《呐喊》,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浙江绍兴
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译著《毁灭》等。本文是他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作者简介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附和( ) 不屑( )置辩
荤( )菜 咸亨( )酒店
羼( )水 拭( )
蘸( ) 阔绰( )
舀( )水 涨( )红
绽( )出 哄( )笑
间( )或 着( )了慌
打折( )腿 门槛( )
hè
xiè
hūn
hēng
chàn
shì
zhàn
chuò
zhàng
hōng
zháo
kǎn
shé
jiàn
zhàn
yǎo
解释词语
不屑辩:
颓唐:
分辩:
缠夹不清:
附和:
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辩白,辩解。
搅扰、夹杂不清。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思考一:课文开头三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感知课文
答案:酒店的格局
——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
思考二: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小说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
明确:
1.外形的整
体描写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特殊身份)
2.肖像描写
——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
遭遇悲惨。
3.服饰描写
——既穷又懒,不肯失去读书人的身份。
4.个性化的语言
——死要面子,自命不凡,迂腐不堪,
自欺欺人。
5.动作、神态描写
——心地善良(三个细节)
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⑴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践踏的对象。
探究一、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问题探究
具体来说:
⑵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他不但不能成材,反而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⑶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孔乙己看不起劳工大众,又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乐趣。
⑷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答案:这哄笑是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景写哀情,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探究二: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孔乙己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主题: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罪恶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