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打包下载】初中语文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第4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苏教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3课打包下载】初中语文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第4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苏教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1 08:22:49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1、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
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如何阅读小说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2、请你谈谈这篇小说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3、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4、说说小说中哪些细节使你难以忘怀?
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有这么几处:
(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
(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
(4)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
  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
  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
  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4)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
  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5、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
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
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
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
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
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
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
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
6、探讨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文章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茅盾
  将你读《百合花》的感受与茅盾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并找一找原因,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谈谈你的心得:如何写小说评论?
1、有高度集中的论题。(紧扣小说三要素,如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
2、有新颖独到的观点。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
3、有有力的分析论证。可以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
 找一篇自己最喜爱的小说,谈谈其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共24张PPT)
鲁藜
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朗读释义
(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生动描绘
(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引 进 概 念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河岸被山影压着”
“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语 言 特 点
1.精练: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2.准确:第二节中的 “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3.寄寓深刻: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曾卓
曾卓(1922-2002 ),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出版的诗集有《门》(1944) 、《悬崖边的树》(1981)、《老水手的歌》(1983)。
全文六段
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


以动衬静

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
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深沉
宁静
评论结构
(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2)见解独到、新颖
赏析写法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
见解独到、新颖
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1)诗歌的语言
(2)诗歌的形象
(3)诗歌的情感
(4)诗歌的艺术特色
鉴 赏 现 代 诗 歌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诗 歌 的 情 感(共14张PPT)
学 习 目 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
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
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对他们的
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作 者 简 介
隽永( ) 绮丽( )
睿( )智 恬淡( )
长喙( ) 铿锵( )( )
镶嵌( ) 嗜( )好
赦( )免 为难( )
liáo廓( ) 冷jùn( )
字音字形
juàn

ruì
tián
huì
kēnɡ
qiānɡ
xiānɡ
shì
shè
nán


(1)沉着而严肃。
(2)委婉含蓄。古人论词的一种风格
(3)意味深长。
(4)鲜艳美丽。
(5)睿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铿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嗜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冷峻 (2)婉约 (3)隽永 (4)绮丽
(5)英明有远见。 (6)(气势)盛大,雄伟。
(7)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8)特殊的爱好。
词语积累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美?
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白鹭瞭望图





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问题探究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2.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3.文章选用哪些材料来刻画白鹭?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4.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
歌?”
问题探究
3.怎样看待评论时对原文的引用?
1.你认为文章从散文的多样性落笔有什么用意?
2.在评论郭沫若的作品时为什么要列举其他作家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精巧的诗
色 素 配 合
身 段 大 小
静态美
动态美
韵味无穷
的诗
图 画 之 美
悠 然 之 美
清 澄 之 美
含 蓄 之 美
将已讨论并形成对散文《白鹭》的初步的独特感悟写成一段100左右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