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课打包下载】初中语文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第7单元(语文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5课打包下载】初中语文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第7单元(语文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1 08:23:47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订鬼
学习目标
3、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1、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写作背景
自古以来,鬼神迷信是剥削阶级赖以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尤其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篡夺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东汉王朝以后,多种矛盾和自然灾害空前严重,东汉政府很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大力宣传鬼神迷信,严重毒害人们的心灵。王充在这里发出了作为一名无神论者的呐喊。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
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
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
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
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变成
想象
从何处,从什么途径

睡在床上
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
译文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
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
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
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
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
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
见非鬼也。
验证
指古代的文字记载
仔细端详
名叫丁的厨师
精神专一,到了极点
好像

译文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杖殴击
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
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
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
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极其难受。困,困顿。剧,厉害,严重

打,殴打
绳索
荒诞,无根据
害怕
那样的事实
译文
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捧鞭子欧打他,好象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象)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象)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
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
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
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
也。
专一,纯正
或,有时;泄,显露

按。据,按着
全都因为。用,因为
真相、本质相同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象)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象)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
(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象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译文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首段,提出论点,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
感受,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3、作者是怎样看待鬼的?
当时流行的认识是“人死为鬼”,鬼是“人死精神为之”,是存在的。而王充认为鬼是“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鬼“非人死精神为之”,是不存在的。
小结
王充认为世间无鬼,即使有鬼,也“非人死精神而为之,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作者在2000多年前就坚持唯物论,反对迷信,不仅对解放人们的思想,而且对坚定人类战胜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都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认识啊。
论点:鬼,思念存想之所致
举例类比:
伯乐相马
举例类比:
庖丁解牛
道理:忧惧则
鬼至,病异则
鬼异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
本文中王充的观点是唯物的、科学的,是符合现代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更不会以“鬼”的形式单独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共47张PPT)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叛军的残余在河北投降,至此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了。当时,杜甫听到了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后,马上写下了这首名作。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高兴得要发狂,于是饱含着激情抒写了自己急于回家的喜悦。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奔涌直泻,转折自然,充满真情。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诗歌内容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
首联直接叙写喜讯。收复蓟北,标志看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裳,把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颈联诗人把内心狂喜之情,作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
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颔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对于一位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诗歌中心思想
抒发了对官兵胜利的 之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
喜悦
忧国忧民
向往安定生活
首联中的“涕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里既有对胜利的喜悦,也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名句赏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
快、可爱。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韦应物 ,唐代诗人,长安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
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作背景
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诗人怀一份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哇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之中。
作者简介
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南宋后期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 “雨” “池塘” “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
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全诗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失望、焦躁、寂寞的心情。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如梦令
李清照
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
却道“海棠依旧”。
试问卷帘人,
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雨疏风骤。
写作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
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
居士,章丘人,有《漱玉词》。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是,可谓语浅意深。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描写了词人对因风雨摧折,使院内红花稀少的惋惜而又不满的心情,也透露出作者感伤的情怀。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描写春日深闺的情趣,但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怀无限之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诗歌内容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下半阕由“无数山”写到“青山”。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
奈。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
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这时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情寄。
表现了诗人念念不忘民族之痛,借山水抒发了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也表现了对时局存有的深切的忧虑之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词,现今引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挡的。
当堂检测
一、直接填空(5分)
1、 ,青春作伴好还乡。
2、春潮带雨晚来急, 。
3、有约不来过夜半, 。
4、知否?知否? 。
5、 ,毕竟东流去。
答案:1、白日放歌须纵酒 2、野渡无人舟自横
3、闲敲棋子落灯花 4、应是绿肥红瘦
5、青山遮不住
二、理解填空(12分)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表达诗人欣喜、准备还乡的诗句是
__ ,___________________.
7、《滁州西涧》中写雨中的景色,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8、《约客》中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的极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9、《如梦令》中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的句子是
? ? 。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 ,_ 。
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三、阅读下列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本诗中写景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 点明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雨季节(初夏)
2、前两句写景,其中也有情的渗透。试分析这两句中作者的心情。
答案:本首诗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寂寞、单调、无聊。(共30张PPT)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
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
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除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就有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
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春秋》加以删
修,使之成为我国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作者简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wú)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
自己
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谋划,商量办法
诚心诚意
交往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诚心诚意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而内自省也。”
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看齐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译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
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指一个字
遵守,奉行
大约。在这里是表推断的语气词
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自己
想要
不要
加,施加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道)’了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译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
读书人
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译文
曾参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方法
据有,取
背离,抛弃
译文
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抛弃人道。”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好的
坏的,不好的
译文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与此相反。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
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
好。”
如果,表假设
求得,追求
这里意为低微的官职
译文
孔子说:“做官如果能够通过修养仁德而获得,即使是低微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获得,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 为乐之至于斯也。”
即《韶乐》,虞舜时的乐曲名
料想
作,这里指欣赏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即暮春,农历三月。莫,现在写作暮
春天穿的单夹衣服
成年人
歌唱
赞赏
译文
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合作探究
1、课文中有很多句子已成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见贤思齐——贤:德、行优秀的人,贤人;齐:看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孔子修身做人的原则?
(1)吾日三省吾身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士不可以不弘毅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怎样理解?
这是儒家待人接物的准则,指以爱己之心去爱别人,强调做事不可以太主观、武断,不可以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句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仍很有重要的意义。
4、第十则表达了孔子对曾点的什么态度?流露出孔子怎样的人生观?
从“喟然”“与”等词语可以看出,孔子对曾点持赞许的态度。
流露出孔子提倡人的自然常态,要亲近自然的人生观。
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做人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一)多自省,讲恕道
(二)有追求,有抱负,富贵取之有道
(三)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
拓展延伸
孔子对“富贵”“做官”的态度是怎样的?
课文在第五则和第八则中明确的表述了对“富贵”、“做官”的态度,他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希望人们通过“以其道”来得到官职和富贵,他自己一生也一直这样追求。但是,他反对追求富贵时妨害了别人的利益,如果妨害了就应该舍弃。(共25张PPT)
鱼我所欲也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写作背景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
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作品:《孟子》一书就是孟子于晚年与其弟子共同编纂的。
《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
体,基本上都是对话体。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想要,喜欢
同义词复用,能
同时
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宁愿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译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副词,但与前两句的“亦”不同,这里同“固”,本来
超过


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厌恶
祸患,灾难
躲避
译文
生命本是我喜爱的,但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对人世间有些)祸患我也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
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
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如果,假使
没有
由于这个原因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因为这个缘故
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
那么
不仅
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能够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不能采用呢? 运用某种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运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纳它。因为这个缘故(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有胜过死亡的。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是每个人都有这种信念,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信念罢了。
译文
一箪(dān)食,一豆羹,得之则
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的一种食器

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路上饥饿的行人
踩踏食物的样子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筐米饭,一碗汤菜,有了它就能生存,没有它就会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家,即使是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即使是乞丐也不肯接受。 
译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优厚的俸禄
辨别
增加,指带来好处
贫困,贫苦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从前
这,此
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 (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译文
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
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
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得到
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
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舍鱼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不苟得,不避患
义是本心
不食嗟来之食
不失本心
接受万钟厚禄
失其本心
古今仁人恪守践行
天地大义纵横驰骋
孟子舍生取义
一言警醒千年
《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孟子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也正是他的局限性所在。(共18张PPT)
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
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
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
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
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样
故,所以;虽,即使
只是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石器
马棚,马厩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译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
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
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顿
有时
同“饲“,喂,喂养
这,这种
表现在外面
况且,尚且
普通
等同,一样
怎能,怎么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
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鞭打
按照
方法,规律
同“才”,才华
通晓,明白
马鞭
面对
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译文
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比喻论证;伯乐比喻有识之士,从文章语境来看,这里当指明君贤主;千里马比喻人才;常马比喻普通人;食马者比喻平庸浅薄的统治者。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2、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
3、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以变应变,积极主动的为自己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或平台。不要因为自己的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小结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
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
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板书设计
马说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拓展延伸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之中,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