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7.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教学目标】
1.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基本字、词。
2.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及意义。
3.学习抓着景物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
4.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抓着景物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
2.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抓着景物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
1912年,英国人豪伍德·布里率领一支登山队,从中国境内开始了首次攀登珠峰的活动。在此后的数年里,英国人曾八度挑战,有十余人遇难,却没取得一次成功。
在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中,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令人敬佩,而在我国的登山运动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是我们课文所记载的1960年五月,我国登山运动员从覆盖着千年冰雪的北坡胜利登顶,实现了世界登山史上“零”的突破的事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
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三、写作背景介绍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四、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体注音:
砭骨( ) 崔巍 ( ) 镶嵌( )
窒息 ( ) 葡匐 ( ) 阴霾( ) 余暇( )
biān cuīwē xiāngqiàn zhì púfú mái xiá
2.解析下列词语: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五、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课文主要写了登山的哪些阶段?遇到哪些困难,队员们是如何克服的?
六、研讨与探究
1.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
(1)山路险峻
(2)天气严寒
(3)缺乏氧气
(4)身体虚弱
(5)黑夜登山
(6)高山反应
2.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靠的是队员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靠的是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3.文章在叙述中着重写了哪个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这个人物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文中主要写了刘连满这个人物。采用了心理描写。他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4.请慨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从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5.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七、课堂小结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他们的行为表现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八、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三课
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朗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
1912年,英国人豪伍德·布里率领一支登山队,从中国境内开始了首次攀登珠峰的活动。在此后的数年里,英国人曾八度挑战,有十余人遇难,却没取得一次成功。
在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中,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令人敬佩,而在我国的登山运动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是我们课文所记载的1960年五月,我国登山运动员从覆盖着千年冰雪的北坡胜利登顶,实现了世界登山史上“零”的突破的事迹。
【教学目标】
1.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基本字、词。
2.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及意义。
3.学习抓着景物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
4.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抓着景物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
2.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作者简介
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郭超人
写作背景介绍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体注音:
砭骨( ) 崔巍( )镶嵌( )
窒息( )葡匐( ) 履践( )
2.解析下列词语:
砭骨:
践:
崔巍:
养精蓄锐:
biān
cuīwē
xiāngqiàn
zhì
púfú
jiàn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践踏。
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课文主要写了登山的哪些阶段?遇到哪些困难,队员们是如何克服的?
研讨与探究
1.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
山路险峻
天气严寒
缺乏氧气
身体虚弱
黑夜登山
高山反应
……
2.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靠的是队员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靠的是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3.文章在叙述中着重写了哪个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他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文中主要写了刘连满这个人物。采用了心理描写。他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4.请慨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从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5.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课堂小结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他们的行为表现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共1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三课
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朗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
1912年,英国人豪伍德·布里率领一支登山队,从中国境内开始了首次攀登珠峰的活动。在此后的数年里,英国人曾八度挑战,有十余人遇难,却没取得一次成功。
在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中,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令人敬佩,而在我国的登山运动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是我们课文所记载的1960年五月,我国登山运动员从覆盖着千年冰雪的北坡胜利登顶,实现了世界登山史上“零”的突破的事迹。
【教学目标】
1.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基本字、词。
2.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及意义。
3.学习抓着景物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
4.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抓着景物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
2.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作者简介
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郭超人
写作背景介绍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体注音:
砭骨( ) 崔巍( )镶嵌( )
窒息( )葡匐( ) 履践( )
2.解析下列词语:
砭骨:
践:
崔巍:
养精蓄锐:
biān
cuīwē
xiāngqiàn
zhì
púfú
jiàn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践踏。
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课文主要写了登山的哪些阶段?遇到哪些困难,队员们是如何克服的?
研讨与探究
1.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
山路险峻
天气严寒
缺乏氧气
身体虚弱
黑夜登山
高山反应
……
2.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靠的是队员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靠的是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3.文章在叙述中着重写了哪个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他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文中主要写了刘连满这个人物。采用了心理描写。他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4.请慨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从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5.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课堂小结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他们的行为表现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7.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 ):
(2)履践( ):
(3)崔嵬( ):
(4)窒息( ):
(5)养精蓄锐( ):
(6)齐心协力( ):
(7)斩钉截铁(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精( )锐 ( )心( )力 ( )昏( )花
( ) 腰( )背 勇( )直( ) ( )体力( )( )
3、课文内容填空
(1)即使有( )的体格,( )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 )的大风雪,神经不敢( )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 )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2)他们的四肢更加( )了,他们的行动更加( )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头昏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夸张)
B.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排比)
C.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了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比喻)
D.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的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的冰雪荒原。(比喻)
5、仿写句子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队员中刘连满“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了一封信。”从信中你读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你是登上顶峰三位队员中的一员,返回时,你读到刘连满同志的短信,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读着短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
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估计显然错误”中“这种估计”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说到队员们严重缺氧,除表明条件艰苦外,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请结合全文回答,队员们在攀登中会遇上哪些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多次出现“中国登山队员”一词,如果去掉“中国”一词,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四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向命运挑战
一个人有了聪明才智,并不一定能发挥出来。要取得相应的成就,还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重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他在命运面前软弱一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就可能痛苦地生活,平庸地消失。但是,霍金心里想,反正就是一死,命运的能耐再大,最坏也不过如此。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疾病不断地向他进攻。他的病情渐渐加重,肌肉一天天地萎缩下去,走路越来越不稳,连站也变得困难起来。为了与咄咄逼人的病病魔斗争,他努力锻炼。他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艰难地走上楼去。
病情不断地加重。霍金终于站立不住,坐上轮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动的能力,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能活动。1984年,他说话已经相当困难,吐字不清,说几个词要花好长时间。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疗时切开了气管,从此就再也不能发声,只能在心里讲话。后来,人们为他在轮椅上安装了一台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他用仅有的两个完好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要说的词,组成相应的句子,经过语言合成器发出声音来。他就用这个办法,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
在他的挑战面前,命运好像作了退却,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持地活着。
霍金向命运的挑战,不仅仅是指他能活着,更是指他的创造。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也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由别人或机器帮忙,体重只有40公斤。但是,他的大脑还很行。他让助手把资料摊在小桌上,一页页地阅读。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一种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1、霍金遭受了哪些不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霍金创造了哪些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霍金是怎样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病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
咄咄逼人:
平 庸:
4、霍金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成就,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标出第二、三、四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读过哪些像霍金这样感人的故事?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主要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末说:“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1)biān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厉害。 (2)lǚ 踩、踏。
(3)cuī形容山高大雄伟。 (4)zhì 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5)ruì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6)xié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7)jié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养 蓄 同 协 头 眼 酸 痛 往 前 旺盛
3、(1)完美 旺盛 砭骨 履践 侵袭 (2)沉重 迟缓
4、C 5、略 6、为他人着想 7.略
二、阅读理解
(一)
1.景物(环境)描写。突出天气恶劣,暗示登山的困难。2.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3.为后文在无氧的情况下登上珠峰作铺垫。4.气候恶劣,体能下降,严重缺氧,山势险峻。5.表现探险的艰难,从而衬托出中国登山队员的英勇无比。6.去掉“中国”不好,因为人类成功地从北坡第一次登上珠峰是中国人创下的记录。去掉了就不能突出这一点。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8.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全文中心。
(二)
1、略 2、坚持地活着;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 3、坚持锻炼,向命运挑战;勤奋探索,向科学进军 3、略 4、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5、第一句 6、高士其 张海迪 7、人不能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克服困难,努力创造自身的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