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知识点归纳: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术
(4)曹操善于用人??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孙权刘备成为他统一全国的障碍。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客观: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主观: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启示
○?1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2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
(2)
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
(3)?229?年,?孙权?称帝,定城?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2.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骄傲轻敌
B.军心涣散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除汉
D.建立魏国
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积极发展内政,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B.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C.诸葛亮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D.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6.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写道:“白骨落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岗人肠。”他描写的这一凄惨景象出现在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两晋时期
7.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对台湾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
C.卫温
D.诸葛亮
8.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下列说法可以证明曹操是“能臣”的有
①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②官渡之战后,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建立魏,定都洛阳
④赤壁之战,打败孙权、刘备联军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9.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
11.《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2.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有三顾茅庐的
、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
,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 )
A.诸葛亮
刘备
关羽
B.刘备
曹操
孙权
C.刘备
诸葛亮
曹操
D.诸葛亮
关羽
曹操
1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14.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所示战役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15.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3世纪
C.公元前2世纪
D.公元2世纪
二、辨析题
16.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
材料二: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三: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材料一中“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成都建国的政权是哪一个?三国时期,英堆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位,就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2)材料二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3)材料三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袁军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7.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
材料二: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三: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东汉末年分三国”是指哪三国?三国时期,英堆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位,就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2)材料二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3)材料三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打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4)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玠(jiè)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俢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曹操为统一北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追忆的是哪次战争?这次战争的对战双方分别是谁?这次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少胜多”“长江流域”等可判断是赤壁之战。C项符合题意,长平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都发生在黄河流域,AB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但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A、C、D项的说法均正确。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骄傲轻敌
B.军心涣散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答案】A
【详解】
官渡之战中袁绍一方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争曹操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再加上曹操骄傲自满;孙、刘联合实力增加,联军用火攻办法,大败曹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骄傲轻敌,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除汉
D.建立魏国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趁势统一北方,但是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统一大业尚未实现,曹操有此诗作,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所以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天下,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积极发展内政,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B.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C.诸葛亮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D.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AB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6.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写道:“白骨落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岗人肠。”他描写的这一凄惨景象出现在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两晋时期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时期。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不断争战,社会遭受严重破坏,到处一片荒凉,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7.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对台湾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
C.卫温
D.诸葛亮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东吴将领卫温曾奉东吴皇帝孙权命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虽未找到亶州,却在台湾停留近一年。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开始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故选C。
8.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下列说法可以证明曹操是“能臣”的有
①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②官渡之战后,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建立魏,定都洛阳
④赤壁之战,打败孙权、刘备联军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唯才是举,重视农耕,大兴屯田;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曹军以少胜多,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在赤壁打败曹军;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所以可以证明曹操是“能臣”的有①②,D项符合题意。③④项排除,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9.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①表述错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②表述正确;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③表述错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④表述正确。由此分析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
【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战于赤壁,大破之……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可见这场战役是指赤壁之战,而瘟疫是曹操军队战败的原因之一,A正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B排除;依据题干可知该战役是赤壁之战,此战中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而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C排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而不是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D排除。故选A。
11.《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借东风”、“草船借箭”这两个经典故事也可判断这次战役是赤壁之战,C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信息不符,A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打下了基础,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信息不符,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信息不符,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题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教材中赤壁之战的过程、意义来解答此题。
12.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有三顾茅庐的
、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
,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 )
A.诸葛亮
刘备
关羽
B.刘备
曹操
孙权
C.刘备
诸葛亮
曹操
D.诸葛亮
关羽
曹操
【答案】C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文化常识。《三国演义》里提到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刘备、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曹操。所以答案选C
1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是现象,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体现的是本质,故D正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体现的现象,没有本质,故排除A项;“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是现象,故排除B项;“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体现的是现象,故排除C项。故选D。
14.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所示战役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这是208年的赤壁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炎黄联盟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3世纪
C.公元前2世纪
D.公元2世纪
【答案】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2年属于公元3世纪。世纪换算是年数的百位数的基础上加1。B正确;ACD排除,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
16.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
材料二: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三: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材料一中“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成都建国的政权是哪一个?三国时期,英堆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位,就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2)材料二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3)材料三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袁军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蜀;例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赤壁之战。原因:曹操自持兵力雄厚,骄傲轻敌;曹操军队系北方人,不善于水战;曹操军队水土不服。孙刘联盟采取正确的战术和火攻。
(3)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故成都建立的是“蜀”;如我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结合课本所学,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攻的方式,以五万人的兵力打败了曹操的二十万大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樯橹灰飞烟灭”指的是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据所学,赤壁之战中,曹军虽然实力强大,但曹操骄傲轻敌,曹军又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而孙刘联军虽然实力较弱,但将帅同心,指挥正确,战术灵活,采用火攻,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战船和曹军。所以赤壁之战最终曹军战败,孙刘联军获得了胜利。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东汉末期,战乱不断,曹操趁乱将汉献帝接到许都,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这就是历史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大胜袁军,史称“官渡之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点睛】
(1)问“东汉末年分三国”“成都建国的政权”是解题的关键,三国中的“蜀国”在成都建立;根据自己喜好即自己的理由,选择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2)问“水面偏能用火攻”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用的是火攻;理解“樯橹灰飞烟灭”是解题的关键,即失败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赤壁之战失败的主观和客观即可;(3)问材料三“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是解题的提示信息,由此可确定答案。
17.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
材料二: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三: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东汉末年分三国”是指哪三国?三国时期,英堆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位,就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2)材料二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3)材料三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打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4)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
【答案】(1)魏、蜀、吴;例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赤壁之战。原因:曹操自持兵力雄厚,骄傲轻敌;曹操军队系北方人,不善于水战;曹操军队水土不服。孙刘联盟采取正确的战术和火攻。
(3)曹操;官渡之战。
(4)《三国演义》。
【详解】
(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依据所学可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攻的方式,以五万人的兵力打败了曹操的二十万大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樯橹灰飞烟灭”是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所追忆的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军虽然实力强大,但曹操骄傲轻敌,曹军又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而孙刘联军虽然实力较弱,但将帅同心,指挥正确,战术灵活,采用火攻,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战船和曹军。所以赤壁之战最终曹军战败,孙刘联军获得了胜利。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战乱不断,曹操趁乱将汉献帝接到许都,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这就是历史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曹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胜袁军,史称“官渡之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玠(jiè)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俢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曹操为统一北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追忆的是哪次战争?这次战争的对战双方分别是谁?这次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实行屯田,重视农业。招揽人才,重用人才。
(2)统一全国。
(3)赤壁之战。曹军和孙刘联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俢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曹操为了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实行屯田,重视农业。招揽人才,重用人才。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曹操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全国。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208年的赤壁之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