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历史时期
代表文化现象
夏商周
春秋战国
西汉
魏晋至隋唐
宋
明中后期至清前期
近代前期
(1840——五四前)
五四运动后
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阅读教材2——4页,按照朝代顺序,自主梳理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
青铜文明
百家争鸣
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以心为本的心学;追求个性解放,倡导经世致用;
“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五四精神、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
四羊方尊
龙虎纹尊
(商代饮酒器)
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
(商代晚期礼器)
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民族特色,布局和谐统一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儒家:“仁爱”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
墨家:兼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儒家:“有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无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法家:”法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儒家:”德治“
河北广川人,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大学问家,生活在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上承孔子,下启朱熹。三次应对,著作《天人三策》,得到汉武帝赏识。晚年《春秋繁露》,创立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前179
——前104年)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限制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宋明理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的基本流派
(北
宋)
(南
宋)
(南宋)
(明朝)
理学地位
南宋后
元朝
明朝
海外
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进一步确立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很大影响。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明清之际——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作品
主张
共同影响
批判对象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读通鉴论》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民主思想
③工商皆本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
《日知录》
开眼看世界
著作
内容
观点
林则徐
魏源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开明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想萌发,从盲目自大到开始向西方学习。
个体→群体
启迪→潮流
徐继畲:《瀛寰志略》
姚莹:《康輶纪行》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四维(儒家提倡的礼、义、廉、耻)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两者地位如何?
中学:封建纲常伦理
西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地位:“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手段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代 表
主 张
共同点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⒈)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君主立宪制
(⒉)变法图存
(⒊)发展资本主义
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和儒家思想宣扬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特点)。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政治主张)
抨击封建专制,宣传变法图存。
发表《变法通议》
从社会进化的观点出发,批判君权论,主张主权在民,宣扬变法思想。翻译《天演论》
延安
北京
湖南
井冈山
西柏坡
探寻思想之“旅”
概括不同时期的主要理论和著作
萌芽
形成
成熟
发展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延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西柏坡:《论人民民主专政》
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转移;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北京:《论十大关系》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找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和
团结友爱、敬老爱幼、负荆请罪、举案齐眉
信
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曾子杀猪
义
苏武牧羊、乌鸦反哺、公而忘私、舍生取义
学
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程门立雪
勤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闻鸡起舞、大禹治水
俭
俭可养德、克勤克俭、俭存奢失、细水长流
试一试:你能再说出一些核心概念和对应成语吗?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论语.雍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
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全后汉书》卷八十九
“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人本思想(人生观)
早期人类面对自然界的淫威,深感无能为力,不得不将自身的幸福寄托于那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种种“神灵”的保佑。……但是,神毕竞是人类凭借幻党和想象构造出来安慰自己、鼓舞自己、或者说欺骟自己的“异化”之物,它并不能真正给予人类以一丝一毫的具体帮助。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和智力体力水平的不断增进,人类对于神的力量的崇拜便渐次淡薄,而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却与日俱增。于是,以神为本的文化便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从西周开始,社会文化的浓郁的宗教迷信氛围渐次被注重世事的精神所冲淡。
——冯天瑜
《中华文化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早期人类的文化是什么?
2.请分析概括,到西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3.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崇拜神的力量,以神为本的文化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
早期人类崇拜神但是不能对人类产生帮助,人类对于神的力量的崇拜便渐次淡薄;
人类实践经验的丰富和智力体力水平的不断增进,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却与日俱增。
“民为邦本,本固平宁。”
——《尚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管子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民本者,民为政治之本,民为统治之本之谓也。
——张岱年
1.人本思想(人生观)
2.民本思想(政治观)
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出现和普遍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劳动者开始从笨重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并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力量。西周以来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基础上的奴隶制政治受到巨大冲击。奴隶暴动,国人起义,一座座火山爆发;政权更迭,江山易姓,一顶顶王冠落地。社会政治模式的大动荡、大改组,促进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的高涨。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者得到解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力量;
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统治者意识到人民对争霸与统治的重要性。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人本思想(人生观)
2.民本思想(政治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3.天人合一(自然观)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人本思想(人生观)
2.民本思想(政治观)
3.天人合一(自然观)
《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即认为人道是与天地之道相似的,懂得这个道理的圣人,就能周知万物的情态,以道国济天下而又坚持原则,乐天知命而又发挥德行的作用,制约天地的变化而无过失,成全万物而不会有遗漏。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圣人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
——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人本思想(人生观)
2.民本思想(政治观)
3.天人合一(自然观)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墨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4.天下为公(价值观)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人本思想(人生观)
2.民本思想(政治观)
3.天人合一(自然观)
4.天下为公(价值观)
5.和而不同(处世观)
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即把不同事物联结在一起。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史伯是第-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思想家,他对“和”与“同”的区分,说明对矛盾的同一性已有一定的认识,解说生动酌又深刻。
——
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
请思考中国在此次抗疫伟大斗争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谈谈你的体会。
材料1:“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
材料2: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材料3:新冠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家国情怀
责任担当
以民为本
生命至上
和谐大同
命运共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材料二
诸子百家部分代表: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兵家(《孙膑兵法》《孙子兵法》
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
本土性
凝聚性
多样性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材料三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材料四
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
连续性
包容性
材料三: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大学》亦是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塑造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政治生态,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材料二
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从未间断,维护统一和多民族大家庭
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发展动力
维护
统一
当代
借鉴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合作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哪些营养?
课堂小结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和而不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维护国家团结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治国理政、道德建设借鉴
课堂练习
1.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
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
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B
2.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
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
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C
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
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C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4分)
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
秩序。(2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单元
第1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教材分析
本课第一子目梳理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对必修中国史文化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可以让学生通过学案上的表格课前就进行整理,既是对之前内容的回顾,也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第二子目重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比较抽象,除了利用教科书中的《学习聚焦》栏目作以提示外,还需要教师补充适当的史料和实例加深理解。第三子目是一个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需要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去类比,具备以史为鉴的意识去继承和发扬。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以朝代为序,学生自主梳理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概括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主要内涵,让时空观念渗透其中。2、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类比,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化典籍、文化活动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价值,教师利用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辩证的看待中华文化,继承发展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去看待传统文化。4、中华优秀文化渊远流长,泽被四方,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去了解和感受,自然地拥有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不同时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共中央办公厅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5%B1%E4%B8%AD%E5%A4%AE%E5%8A%9E%E5%85%AC%E5%8E%85?/?7722620"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3%E4%BA%8E%E5%AE%9E%E6%96%BD%E4%B8%AD%E5%8D%8E%E4%BC%98%E7%A7%80%E4%BC%A0%E7%BB%9F%E6%96%87%E5%8C%96%E4%BC%A0%E6%89%BF%E5%8F%91%E5%B1%95%E5%B7%A5%E7%A8%8B%E7%9A%84%E6%84%8F%E8%A7%81?/?_blank?)、国务院办公厅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D%E5%8A%A1%E9%99%A2%E5%8A%9E%E5%85%AC%E5%8E%85?/?468516"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3%E4%BA%8E%E5%AE%9E%E6%96%BD%E4%B8%AD%E5%8D%8E%E4%BC%98%E7%A7%80%E4%BC%A0%E7%BB%9F%E6%96%87%E5%8C%96%E4%BC%A0%E6%89%BF%E5%8F%91%E5%B1%95%E5%B7%A5%E7%A8%8B%E7%9A%84%E6%84%8F%E8%A7%81?/?_blank?)《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分析新闻内容,提取有效信息。
由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导入本课学习内容:我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价值?
讲授新课
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阅读教材2——4页,按照朝代顺序,自主梳理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
同学甲:中华文明起源较早,距今大约1万年前,出现多个文明。夏商周时期,我们青铜文明进入鼎盛时期。同学乙: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针对这种现实,各学派提出自己的“药方”,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秦统一后,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调整后的新儒学,使得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同学丙:随着佛教的传入,本土道教的兴起,儒学受到挑战。在儒家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宋朝儒学发展道理学阶段,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等。明朝时,王阳明把“心学”集大成,推动了理学向下层百姓渗透,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同学丁: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被打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先后出现了“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后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教师小结:中华传统文化起源早,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的变化,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但是传统文化并非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我们以一些成语为例来看看。PPT呈现材料:你能再说出一些核心概念和对应成语吗?和:团结友爱、敬老爱幼、负荆请罪、举案齐眉信: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曾子杀猪义:苏武牧羊、乌鸦反哺、公而忘私、舍生取义……过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广,内容多,绝非几个零散的成语就能涵盖,怎样才能全面、准确、深刻的领悟其内涵呢?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PPT呈现材料: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论语.雍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全后汉书》卷八十九“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学生回答:人本思想PPT呈现材料: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PPT呈现材料:但是人本思想并非一开始就形成,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早期人类面对自然界的淫威,深感无能为力,不得不将自身的幸福寄托于那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种种“神灵”的保佑。……但是,神毕竞是人类凭借幻党和想象构造出来安慰自己、鼓舞自己、或者说欺骟自己的“异化”之物,它并不能真正给予人类以一丝一毫的具体帮助。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和智力体力水平的不断增进,人类对于神的力量的崇拜便渐次淡薄,而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却与日俱增。于是,以神为本的文化便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从西周开始,社会文化的浓郁的宗教迷信氛围渐次被注重世事的精神所冲淡。
——冯天瑜
《中华文化史》1.早期人类的文化是什么?崇拜神的力量,以神为本的文化
2.请分析概括,到西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
3.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早期人类崇拜神但是不能对人类产生帮助,人类对于神的力量的崇拜便渐次淡薄;人类实践经验的丰富和智力体力水平的不断增进,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却与日俱增。过渡:统治者对人本是怎样看的呢?PPT呈现材料:“民为邦本,本固平宁。”
——《尚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管子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过渡:民本思想为什么能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其原因有哪些?PPT呈现材料: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出现和普遍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劳动者开始从笨重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并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力量。西周以来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基础上的奴隶制政治受到巨大冲击。奴隶暴动,国人起义,一座座火山爆发;政权更迭,江山易姓,一顶顶王冠落地。社会政治模式的大动荡、大改组,促进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的高涨。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学生回答: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得到解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力量;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统治者意识到人民对争霸与统治的重要性。
学生阅读教材,对不同时期文化现象进行概括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成语及其含义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归纳、提炼学生提炼、归纳材料含义。(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学生深度阅读史料,圈划关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文本,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同时,把文化现象与朝代一一对应,形成时空观念。把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拉近距离,避免生涩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补充对人本思想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和而不同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维护国家团结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治国理政、道德建设借鉴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