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雨点儿
教学目标
1.认识“彩、半”等10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立刀旁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数、长”。会写“问、有”等5个字和横钩1个笔画。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和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彩、半”等7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立刀旁3个偏旁,会写“从、你、有”3个字。读准多音字“数”的字音。
2.朗读课文,读出逗号和句号的停顿,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看看谁猜得出来。
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雨)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重点指导儿化音。
①看,它来了,请大声叫出它的名字。(雨点儿)
②要把雨点儿的名字读准可不简单,怎样才能读好呢?
(要点:“点”和“儿”不分开读,在读“点”时把舌尖轻轻卷起。)
③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④请再和雨点儿打声招呼,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低年级学生对于“飘落”一词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借助图片、动画等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
二、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雨点儿的特点
1.抓住“数不清”进行学习。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提问:下雨了,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那是些什么样的雨点儿呢?
(2)画简笔画“雨点儿”,小结:天空中飘落的雨点儿,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个儿,都从天空中飘落下来了,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雨点儿啊?你能数得清吗?——数不清。
(3)指导朗读,读出重音“数不清”。
2.抓住“飘落”进行学习。
(1)出示卡片“飘落”,联系生活,说说还有什么也会在风中慢慢飘落。(可看图片、动画,实物演示等)
(2)提问:你发现“飘落”的这些东西一般有什么特点?
(3)引导:是啊,雨点儿虽然很多,但像雪花、羽毛、树叶一样比较轻,能飘落下来。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飘落的轻、缓。
3.抓住“云彩”进行学习。
(1)出示卡片“云彩”,提问:数不清的雨点儿是从哪里飘落下来的?
(2)你了解“云彩”吗?
①引导学生看图认识各种各样的云彩。
②认识新偏旁三撇,并知道它表示颜色,云彩就是云,它有许多的颜色。
③了解雨点儿是从乌云中飘落下来的。
(3)指导朗读,强调雨点儿是从“云彩”中飘落下来的,读好“云彩”的轻声。
三、小结第1自然段,练习书写
1.引导: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有多少雨点儿(数不清),从哪里(云彩里),怎样下来(飘落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2.指导书写“从、你”2个左右结构的字。
(1)认识“你”中的新笔画横钩,并指导书写。
(2)教师范写,请学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出示星级评价标准:
从:★左边“人”的一捺变一点;★右边“人”的撇要穿插在点的下方。
你:★写好新笔画横钩;★左窄右宽,左低右高。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书写,教师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
3.仔细观察“有”字,同桌合作,发现要关注的重点笔画。
(1)引导: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哪几个笔画特别要注意写好。想好了可以和同桌一起说说。
交流反馈,得出星级评价标准;★横要写长、写平;★撇从竖中线起笔,舒展;★“月”的起笔在竖中线的左边。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教师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指导后再书写。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读好恰当的停顿。
2.认识“更、绿、出”3个生字;会写“半、问”2个字;读准多音字“长”的读音。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2~4自然段,读懂对话内容
1.引出对话。
(1)导入:小朋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了解了雨点儿,还知道了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想去不同的地方。
(2)贴图,提问:这是大雨点儿,这是小雨点儿,它们在半空中讨论什么呢?(出示对话,读一读)
(3)找找哪些是大雨点儿说的话,用横线画下来;哪些是小雨点儿说的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读懂对话。
(1)出示卡片“问”,提问:你读懂它们的对话了吗?谁来跟大家说说谁问什么,谁答什么?
(2)出示卡片“地方”,提问:你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花有草的?哪些地方是没有花没有草的?(补充图片帮助了解)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分角色朗读的指导是本堂课的重点,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角色,了解说话内容,接着联系生活读好对话。这样有助于把分角色朗读落实到位。
(1)出示卡片“地方”,继续引导朗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要去的地方各不相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你们来当大雨点儿先问,老师来当小雨点儿回答。
(2)指导合作朗读:接下来,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来读,一个当大雨点儿,一个当小雨点儿,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加上表情、动作。
(3)全班分角色朗读,男生当大雨点儿,女生当小雨点儿,老师读旁白。
二、朗读第5自然段,读好恰当的停顿
设计意图:
联系旧知,巩固对逗号、句号的认识。
1.创设问题:《青蛙写诗》中的小蝌蚪和水泡泡跑到这一段中来了,请同学们把他们找出来,并用笔圈画,再和同桌交流你找到的小蝌蚪和水泡泡。
2.出示课件,学生口头填空。
小蝌蚪要当的是________,水泡泡要当的是________。
3.教师范读逗号、句号和句子内部的停顿,学生谈感受。
4.学生跟读。
5.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教师纠正。
6.出示学过的含有逗号和句号的语段,学生朗读。
三、创设问题,认读“更、绿、出、长”
设计意图:
联系学过的《比尾巴》中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字义区分多音字的读音。
1.创设问题: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来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后,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2.用含有“比、更”的句子,帮助理解“更”。
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比以前更红了,草比以前更绿了。
3.结合课文内容,用“更”说话。
有了小雨点儿的帮助,还有什么更怎么样了?
4.播放小草从泥土中长出来的视频,帮助理解“长、出”。
5.出示课件: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让学生体会两个“长”的读音不同。作“长度”讲时,读cháng;作“生长”讲时,读zhǎng。
四、学写“半、问”
1.教师范写“半”,强调点、撇不要贴在竖和横上。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反馈评价,学生再次练写。
2.教师范写“问”,强调先写外面再写里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反馈评价,学生再次练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起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语中主动探究识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