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6 17:56: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总第


课题名称
《送东阳马生序》
课时安排

课时
备课时间
2020

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解决“嗜、叱咄、
俟、负箧、曳、屣”等生字的读音。2、借助注释及古汉语词典,初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3、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质疑互辩:1.
师友互相提问,师傅帮学友纠正字词,巩固文常: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2)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3)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2、速读课文,扫清障碍(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生字注音:嗜学(shì) 俟(sì)
衾(qīn)容臭(xiù)葛(gé)
加冠(ɡuān)
叱咄(chì
duō)
负箧(qiè)曳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g)
烨然(yè)缊袍(yùn)
廪(lǐn)
冻馁(něi)
谬称(miù)2).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1)、通假字:四支僵劲
支---肢
“肢体”
皆被绮绣
被---披
“穿”2).古今异义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热水
今—菜汤
走送之
走:古—跑
今—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奔,快走
今—趋势
卒获有所闻
卒:古—最终
今—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3)、翻译句子(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译文: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2)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地抄书。(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到了成年时,更加仰慕圣人贤士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流,曾经前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请教。(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文:有时遭到老师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加周到,不敢争辩一句话;等到老师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可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译文:寄居在旅馆主人那里,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读书),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5.全班展示,解答疑难:由各组小组长提出本组共性疑难问题,其他小组进行解疑释惑。三、精讲点拨: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原文回答)
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我           
太学生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吃——
日有廪稍之供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穿——
—岁有裘葛之遗寓逆旅
——住——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中
——行——
无奔走之劳未尝稍降辞色
——师——
未有问而不告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书——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4.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明确: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从本段最后几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5、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⑴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
⑵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通过对比,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四、反思拓展: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宋濂好学之切,敬师之诚,意志之坚,这种以学为乐,以苦为乐的嗜学精神,这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执著人品,具有极为深厚的人格价值和审美价值。学习它,有益于培养我们勤奋苦读的求学精神和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自古以来,还有许多仁人志士,因为勤奋学习而成才,并留下了千古佳话。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共勉。如《囊萤照读》、《凿壁借光》、《诸葛亮喂鸡》、《鲁班学艺》、《厉归真深山画虎》、《李白铁杵磨成针》、《王羲之吃墨》、《柳公权戒骄成名》、《李晟练成神箭手》等。这些生动有趣、真实感人、激人奋进的小故事,都是勤奋学习的光辉典范。五、系统小结: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六、达标检测:(见下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