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内容标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识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说出西域的概念和地理位置。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结合教师给出的史料,完成表格,比较张骞两次通西域的异同(时间、目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通过教师补充的材料分析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张骞通西域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应该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3:通过比较秦汉两朝疆域的变化,了解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4: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识图《班超经营西域》,了解东汉对西域的管理。
5:学生通过识图《丝绸之路路线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能说出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6: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识别教师给出的生活中的实物图片,说出哪些物品、技术和实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交流的。
7:学生通过教师补充拓展的材料,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和精神。
【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背景、经过、意义三个方面)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 小组合作讨论法 史料图片探究法 表格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这是一条链接欧亚的长路,见证了两千年历史的沧桑之变;多种文化在此交汇,无数话剧在这里上演;这条路走过多少胡商畈客,驿马成卒;这条路有走过多少弘法僧侣,求道信佛;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道路,独一无二的道路,这就是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新课合作探究
师:我们首先来看欣赏一幅敦煌壁画,这福壁画的名字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那大家猜猜谁是张骞?谁是汉武帝?张骞拜别汉武帝要去哪儿呢?西域指哪些地区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表达出来那同学们有学过关于玉门关和阳关的诗句吗?
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师:好,我们知道了西域的地理位置。那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张骞两次通西域的异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第三次军事反击,取得重大胜利,匈奴王朝被迫迁到大沙漠以北。为了防止匈奴势力再起,汉武帝任命张骞出使乌孙,劝说乌孙重返故地,与汉朝共同对抗匈奴。
第一次 第二次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
结果 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假如我们是跟从张骞出使西域的随从,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俩俩组合自由讨论2分钟。
生:路途遥远,迷路、饥饿,食物短缺,大漠、戈壁,自然条件艰苦;匈奴的拦截和扣留,土匪,野兽威胁…
师:那么张骞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
生: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题目我们要敢于尝试,勇于变换思维去创新,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应积极的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躲避。下定的决心和制定的目标,我们要坚持到底,通过努力去实现。
师: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明帝时, 派 班超 出使西域。
师:自从张骞通西域后,汉朝西域诸国在往来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中心的,连接中原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陆路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那么你知道有哪些东西在西来东去的丝绸之路上往返?你会说吗?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和课外你所知道的知识回答。
西来: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佛教等
东去:丝绸、开去、凿井、铸铁、造纸术等
丝绸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时断时续的大漠之路,它本身不会促进什么中外交流,而是行走在丝路上的“人”赋予这条古道丰富的精神,你认为丝路精神有哪些呢?
生:友好往来,合作交流,不畏艰险,开拓创新 ,忠于信仰,肩负使命,
宗教宽容,文明传承,开放进取,积极交流等。
无独有偶,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说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秦汉时期,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是中国人最早发现了南海的岛屿并予以命名,所以南海是中国的南海。
悠悠古道,漫漫黄沙, 传承文明,一路走来 。而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2013年我们的席主席就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4年丝绸之路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古道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时期重现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师:【 传承之旅】—历史和现实的呼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同意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五国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文化遗产申请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三:教学总结
一方面丝绸之路把把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连为一个整体,双方互通有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丝绸之路把古代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和古代罗马文明连结起来。丝绸之路之前东西方文明交流很少,几乎是隔绝的,双方各自封闭,独立发展。丝绸之后后东西方文明之间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了双反的繁荣和发展。所以丝路精神还包括开放、进取和积极对外交流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一:对内(民族关系)
1、 张骞两次通西域
2、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置
3、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二:对外(中外交往)
1、路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甘英出使大秦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是按照两大板块进行探究学习,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打破了课本教材的内容分布。教学探究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多想多思考多分析。努力用生动近地气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力争鼓励式的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最后的教学检测反馈学生本节课掌握的知识点较好。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教师讲述的过多,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己自主学习的时间过少。在细节上对西来的物品为什么称为“胡,,”没有说清楚。
本课导入大漠风光的图片配上语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的解读,让一幅画生动起来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西域的范围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去读图,然后说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感。张骞两次通西域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五比较归纳整理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整合的能力。
在合作探究方面,“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张骞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发言踊跃,氛围氛围非常活跃。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方面,补充了大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丝绸之路的知识点方面,通过地图,引导学生去填空,去记住丝绸之路的线路,最后情感升华,丝绸之路所体现出来的丝路精神有哪些,例如“友好、合作、交流、开放等”。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