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内容标准】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单元标题和单元综述,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概括总结出本单元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识图《嘎仙洞遗址》《嘎仙洞刻石拓片》,说出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以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历史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缩句游戏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再通过阅读史料和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教师给出的拓展图片,学生归纳和理解孝文帝汉化措施意义。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经济的发展,中原汉族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教师通过探寻历史,引导学生课下探源姓氏的来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出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教师通过探究活动,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民族融合的特征,将民族融合的课堂知识延伸到课下,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措施、意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方式、意义)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
小组合作讨论法
史料图片探究法
表格归纳法
【教学实录】
一:民歌《敕勒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民歌,师生齐声朗读《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什么时候的民歌?
生:北朝。
师:那我们就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北朝时期。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四单元的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二:新课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四单元的单元标题和单元综述。
生:齐读第四单元单元标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学生齐读2016年部编教材P73页单元综述内容。
师:请同学们根据单元综述,找到圈出这个单元我们学到的哪些朝代政权以及本单元的时代特征。
生:本单元的朝代政权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
本单元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师:那现在我们就梳理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示意图。
生:
教师过渡:那今天我们就学习北朝时期的历史,北朝如何建立的呢?
师: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总是很自信的民族(通过猜谜语游戏激发学生兴趣,更深刻的记住鲜卑族)
生:鲜卑族(少有自卑)
师:非常棒!那鲜卑族起源于哪里呢?让我们欣赏《嘎仙洞》和《嘎仙洞刻石拓片》的图片。嘎仙洞是一个天然大型山洞,长90多米,宽和高也是20多米。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内发现了石拓片,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了拓拔鲜卑的祖庙石室。《嘎仙洞》还有一个神秘的美丽传说,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去查阅哦。下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说出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生:(1)、公元386年,鲜卑人
拓跋珪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2)、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生:在课本中圈出相关知识点。
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生:自主阅读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出民族融合。
(3)民族融合的趋势
过渡:尽管北魏凭借军事力量统一了黄河流域,然而北魏黄帝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草原民族的首领,面对比自己先进的制度和经济文化的中原地区,怎样才能坐稳中原?
生:武力征服不可取,积极学习中原汉族的先进文化。
师:为此,北魏的几代黄帝努力探索,成就最为显著的是孝文帝拓跋宏。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孝文帝的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迁都
(2)推行汉化政策
师:那么主持北魏改革的人物是谁呢?
生:介绍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第六位皇帝。5岁登基。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在471—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冯太后把持。
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并大刀阔斧地改革。
生:介绍冯太后:孝文帝的祖母,汉族人,北燕皇族,在北燕灭亡后以戴罪之身进入北魏皇宫做婢女。曾在北魏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
师:那么孝文帝如何迁都?把都城从哪里迁往哪里呢?
生:从山西平城(大同)迁往河南洛阳。
师:为什么孝文帝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请同学们阅读教师给出的材料,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迁都的原因。
生:小组合作讨论。
生:平城之弊:地理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困难,不利于统治中原;
洛阳之利: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
师:迁都后的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孝文帝改革的第二项措施是推行汉化措施。
师:我们来玩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间一个字用“汉”字)
生: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学汉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材料,看看大家能不能判断出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哪一项具体内容。
多媒体出示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生:说汉语。
多媒体出示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生:改汉姓
多媒体出示材料:
师:探寻历史,姓氏探源。你姓什么?你知道它的来源吗?
生:我姓蔡,经过课下查阅资料,蔡”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姞(吉)姓,为黄帝支裔。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
3、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女真族乌林答氏、满族蔡佳氏改汉姓为蔡姓。
多媒体出示材料: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妃嫔,鼓励鲜卑族与门第相当的汉族通婚,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生:联汉婚
多媒体出示图片:
生:穿汉服
多媒体出示材料: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生: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学汉礼。
师:那么孝文帝改革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请同学自主阅读教材回答。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生:(1)、促进了民族融合;(2)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3)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师:那么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如果没有,那鲜卑族上哪去了?
生:没有了,与汉族融合了
师:那下面我们就好好的探究一下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出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几种?
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生: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等
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出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是什么?
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师:那么我们找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民族融合的特征
,你们找到了吗?老师找到了一些,跟大家分享一下。烤肉,涮羊肉,烧饼,胡椒,大蒜,小葱,二胡等等。
生: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葡萄、石榴、胡笛、二胡、胡琴、胡床、胡椅、方凳……
三: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北方民族大交融,包括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四:板书设计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五:布置作业
1、材料一: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二:
材料三:材料三: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
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为“北朝”。
(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指哪个朝代的哪一位统治者?
(2)这个朝代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定都在哪里?后来又迁到哪里?
(3)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他改革哪项措施?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4)、请根据材料三中提及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政权的
更替示意图。
答:(1)北魏
孝文帝
(2)鲜卑族
平城——洛阳
(3)改姓氏
说汉语,穿汉服,联汉姻,用汉制,学汉礼
(4)
2、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生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1)秦始皇。
目的:抵御匈奴。(2)匈奴、鲜卑、羯、氏、羌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
六:教学反思
针对本课教学实际,为什么这样设计?
(1)、2016年新部编教材实际
七年级现用教材是今年9月份才正式使用的2016年新部编教材,新教材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教材中设有大量的考古发现的插图,这些插图印证教材的内容叙述,活化内容。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在新课的开始,就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单元标题和单元综述,让学生自主的找出本单元的朝代更替顺序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并通过时间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顺序。同时,通过《嘎仙洞遗址》和《嘎仙洞刻石拓片》引导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七年级学生实际
由于生源的来源基本是尧化门等周围地区的孩子,我们七年级的孩子历史课外拓展知识贫乏,基本上靠历史课上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孩子的兴趣课下去拓展延伸课堂知识,例如课下去查阅关于嘎仙洞的神秘传说,课下去查阅自己姓氏的来源,去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民族融合的特征。鼓励学生把课堂中的历史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将近半学期的历史课,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封建社会(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通过给定的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总结哪些朝代都城在洛阳,自主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出有效信息。PPT中的材料大多是来源于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的自主阅读教材,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从教材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自身实际
从教十三年,先后带过从七年级到高三的轮回,最近两三年带过两届初三毕业班,比较熟悉中考和考试动态。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历史的时序性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例如时间轴的运用,历史地图的运用,通过材料让学生判断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从中考的角度和视野去设计这节课的内容,以“民族融合”为线,以“线”穿“点”,以“点”连“线”。同时处于中年时期的我,充分发挥自己语言和肢体的亲切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努力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
本节课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本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自主的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在渗透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能力。通过后面的教学反馈效果来看,大多数的孩子掌握了本课的基本内容。但是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畅所欲言的程度。举手的学生仅占到三分之一,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也比较小,学生比平时拘谨。我一直以来追逐的理想课堂是,孩子们喜欢的有灵性的动感的课堂,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让欢声笑语洋溢,让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呈现,让每一个孩子释放心灵的束缚,真正融进教学的进程,师生在同历史的对话中,实现灵魂的碰撞,触及内心深处的柔软,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很遗憾,这节课没有达到我理想的课堂氛围程度,没有热烈的气氛,也没有自由讨论的氛围。这节课整体上显的比较清冷,也许学生的思维都在跳动,但是没有呈现出来。整体上的每个学生的思维结果没有能呈现出来。
若再次呈现,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示意图让每个学生动手去画,而不是全班整
体集体回答,PPT快速的翻过。
(2)让学生课后先查阅《嘎仙洞遗址》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自己去介绍和讲述有关嘎仙洞的神秘传说。这样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历史意义通过图片来理解。图片更直观和生动,更符合雪深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4)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给出材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分析总结。
教师给出思维的纬度,学生通过互帮互助自己探究出结果,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
(5)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中,改姓氏中的姓氏探源,让学生提前去查阅自己的姓氏来源,让后在班级展示介绍。学生自己提前去查阅和体验探究的过程,班级给予他展示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享受到努力后收获的喜悦。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给出思维的角度和梯子,让学生去小组讨论,给出具体的时间,让讨论的更深入,让学生讨论的更实在,更充分,更有意义。这样讨论的更有意义。
(7)北方的地区的民族交融,让学生提前去查阅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民族融合的特征,在班级分享交流。
(8)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以民族融合为线索,北魏孝文帝在民族融合的趋势下,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措施,最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练习反馈的时间不足,应该通过导学案中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通过纸质反馈出来。能反馈出整体的效果,全班的反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