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第二册
唱游课《十个小印第安人》案例
一 教材分析
《十个小印第安人》是一首美国儿歌,歌曲为4/4拍。其旋律欢快跳跃,节奏整齐,歌词充满童趣。整首歌曲简单、易唱,朗朗上口。这是一首唱游歌曲,唱游课教学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填鸭式”教学模式,使音乐教学重新焕发了生机。唱游课非常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绝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好动,爱唱,爱跳,对感兴趣的话题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学习,他们具有一定的音乐模仿力、听唱力和创造力,掌握比较简单的一些音符节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为孩子创设轻松的情境,使课堂更富童趣,积极创造条件以唱歌,游戏、语言、声势、舞蹈、表演、打击乐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节奏及音乐感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身体、动作、表演、情境合作等形式去感受、体验、创造音乐,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并能全班参与排练,表演,在感受音乐带来快乐的同时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音乐内容、节奏、速度、情绪,用欢快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融入印第安的人文风貌的简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
3.通过声势、打击乐器、表演唱这几种形式,让全班同学能有序的分工合作进行唱游活动。
四、教学重点
能用欢快愉悦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进行唱游活动。
五、教学难点
有秩序的组织全班唱游活动,做到欢而不乱。真正体现课堂全面性和有效性。
六、教学策略
1、通过看、说、想、听、敲、唱、跳、演等综合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音乐,使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变化、充满音乐美的氛围中加深对音乐审美的感受,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2、以简单的舞蹈动作、手势提示帮助学生忆记歌词内容,解决歌唱难点。
3、围绕歌词的意义,通过改变演唱的力度。引导学生进行渐强渐弱的音乐处理。
4、注重以评促学,通过自评,师生、生生互评,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歌唱。
5、有秩序的组织全班唱游活动,分工排练并合作表演。
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敲击乐器,头饰。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拜访神秘小嘉宾 看到课件出示小房子,敲凳子模仿敲门 充满童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为下一环节的节奏练习做好铺垫
趣 味
发
声
练
习 1.钢琴模仿敲门声,带领学生用节奏“咚 咚咚 咚咚|” 进行do mi so 移调的发声练习。
2.将发声练习做强弱对比。
3.说白:呼唤朋友
呼 啦啦 呼 啦啦|小 朋友 你 好|
模唱敲门声,进行发声练习
发现f p的力度变化
呼唤朋友,进行节奏训练 从童趣的导入自然过度到发声练习,充满趣味性。并为后边学唱歌曲进行do mi so的音高训练,
说白的发声练习为歌曲的节奏掌握进行铺垫:X XX X XX|X XX X X|
声
势 加上热情的动作来欢迎小嘉宾,声势一:握拳跺脚—拍腿两次。声势二:叉腰—响指
播放歌曲旋律,为声势伴奏
三个小组分工合作,分别展示:声势一;声势二;用说白呼唤朋友。 分别模仿声势一及声势二的动作。
分工合作,用声势及有节奏的语言进行合奏。 声势训练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有趣的人体自身打击乐器,配上音乐进行节奏训练。
合奏展示,训练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及合作能力。也为之后的唱游活动做铺垫
印第安人文风貌简介 一边展示图片一边简介印第安人的人文风貌,如:服装,羽毛,油彩,住宅,篝火晚会载歌载舞等。 观看图片,聆听讲解,感受印第安民族人文风貌。 通过视觉及听觉,使学生能够对印第安人文风貌有初步了解,感受印第安民族的特点。
学唱歌 谱 熟悉歌曲旋 律 1.复习do mi so 三个音符及手号
2.学唱第一句歌谱:
1 11 1 11|3 55 3 1|
3.接龙游戏,学生唱第一句歌谱,老师接龙唱,熟悉整首歌曲旋律 1.练习do mi so三个音及手号
2.边做手号边唱第一句乐谱
3.跟老师接龙对唱 1.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手号的提示,识谱演唱第一句乐谱。
2.通过接龙游戏,熟悉整首歌曲的旋律,为学唱歌曲打好基础
学
唱
歌
曲 视频观看舞蹈,初次完整聆听。
数一数小几个小印第安人,再次聆听。
跟钢琴学唱歌曲,注意演唱姿势,声音,表情。
在老师的带领下,跟音乐伴奏一边用手数一边演唱歌曲,间奏复习声势一
对唱:分句对唱,间奏复习声势二。 初次完整聆听歌曲,并通过视频感受印第安人舞蹈特点。
跟钢琴准确声情并茂的学唱歌曲。
跟音乐伴奏齐唱,对唱歌曲。 通过视频观看,歌曲聆听,钢琴教唱,齐唱,对唱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能准确的演唱歌曲,并能注意演唱的姿势,声音,表情,做到声情并茂的歌唱。
歌 曲
处
理
之
一:
渐
强
渐
弱 提问学生并引导得出:第一段渐强,第二段渐弱。
教师示范演唱。
分边对唱,第一段渐强及第二段渐弱。
全班演唱,并加入小游戏:跟音乐节奏,老师点到的同学扮演小印第安人起立或坐下。 1.老师的提问引发思考,歌曲处理总结为从弱到强,从强到弱。
2.对唱,齐唱,点人小游戏。 1.通过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歌曲处理为渐强及渐弱。
2.通过教师范唱,对唱,齐唱等形式,巩固歌曲渐强渐弱的处理,落实到全班同学都会这样演唱。
表
演
唱 1.全班模仿小印第安人编排舞蹈动作。
2.选出几位同学带上头饰,上台表演,并全班学跳。
3.台上同学带领全班表演唱《十个小印第安人》 1.自由创编舞蹈
2.个别同学上台表演自创动作。
3.全班表演唱 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舞蹈编创,通过鼓励个别同学上台表演并教跳,带动全班表演唱的氛围。
2.结合音乐,体验创编舞蹈带来的乐趣。
唱
游
活
动
1.全班动员,分组训练,明确各小组任务及活动位置
2.空手示范打击乐器伴奏,学生模仿。
3.跟着音乐,随老师一组一组唱游到指定活动位置。 第三组:鼓棒伴奏,用声势一的动作转换。第二组:沙锤伴奏,用声势二的动作转换。第一组:十个同学带头饰表演小印第安人围圈跳舞,其他同学拿道具扮演篝火。 通过全班动员,分组训练打击乐器和舞蹈表演多样形式的唱游活动,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体验唱游课的乐趣。。真正落实了课堂的全面性,有效性。
合
作
展
示 组织全班举行篝火晚会,分配每一组的表演场地及任务。 第一组:围第一圈表演篝火与小印第安人跳舞。第二组:围第二圈坐地上用沙锤伴奏。第三组:围第三圈坐地上用鼓棒伴奏。 全班表演,锻炼学生合作精神。感受在音乐中举办篝火晚会带来的乐趣。
下
课 评价 鼓励 下课铃敲响,伴随音乐一边舞蹈一边走出教室。 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课程。
九:课堂反思分析
根据一年级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在游戏活动中渗透音乐知识的学习。例如一开始充满童趣的导入,漂亮的小房子里边神秘的主人,请学生用敲门声邀请他出来,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从而引入趣味发声的练习。还有我自己比较满意的环节是通过声势说白合作的游戏,为歌曲伴奏,同时也为打击乐器的节奏做好铺垫。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效果也比较明显。最后唱游活动的安排,是我修改最多次得环节,怎样让全班参与,分工合作,还能做到欢而不乱。经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最终把小乐器藏在凳子下边,再分组逐一出来由组长带领练习。课堂秩序与全班参与度比较满意,孩子们能做到开心有序的分组唱游。希望在唱的环节能够有时间多巩固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