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
落花生
“落花生”就是花生。因为花生开花后,花落到了地面,子房柄钻到土里长成花生的果实,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本文的作者许地山笔名就叫“落华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1941)
笔名落华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作品。
字词学习
半亩空地
播种
浇水
品尝
吩咐
茅亭
亭子
榨汁
爱慕之心
矮矮地
石榴
大腹便便
空
kòng
kōng
空地
空白
空格
空缺
天空
空旷
空气
空前绝后
便
biàn
方便
便利
随便
便宜行事
pián
便宜
大腹便便
他大腹便便,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pián
肚子肥大的样子
biàn
顺利
房子前后都有门,出入很便宜。
pián
价钱低
入夏以后,市场上的各种蔬菜都很便宜。
biàn
方便合适;便利
易错辨析
天下着大雨,连方向也分(辨
辩)不清了。
辨别
辩解
他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不想分(辨
辩)。
√
√
浇(浇水)
烧(烧火)
品(品尝)
晶(水晶)
吩(吩咐)
纷(纷纷)
咐(嘱咐)
附(附近)
榨(榨油)
窄(窄小)
慕(羡慕)
暮(暮色)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她曾率领部分中国台湾地区民众苦撑危局,死守古城台南。战争失败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他曾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因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
父亲的价值观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中日甲午战争爆后,因清政府的腐败,使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作者许地山的父亲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宁可过清贫的生活。也正因为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而也会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求虚荣。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作者心上,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就是为了要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后来他真的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作家。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年仅四十八岁。茅盾说:“他是脚踏实地的,他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都试着要放进一个他所认为合理的人生观,他并不建造什么理想的象牙塔。”
再仔细读课文,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花生的品格和蕴含其中的人生道理。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解决。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1.为什么要说“居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现出“我们”收获花生时的意外和喜悦。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2.这展现了花生怎样的特点?
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色彩及生长位置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虽然没有外在美,却具有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可贵品格。
3.下面对第10自然段中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
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
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C
4.关于本文详略的安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过收获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这样安排不合理。
B.
那天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这是作者的失误。
C.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不是为了介绍怎样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
CD
D.
文章的材料是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的。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详写议花生,这样安排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详略得当。
5.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花生具有朴实无华、不求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父亲想告诉“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许地山受父亲的影响以“落华生”为笔名(“华”是“花”的谐音)。他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和希望,时刻以落花生的精神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本文通过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赞扬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主题归纳
文章结构
①“我们”谈花生:味道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
③启发: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父亲谈花生:果实埋在地里,不好看但有用
落花生
写作方法:借物喻人
本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和议花生等内容,目的是通过赞美花生的品格,告诉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时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技巧点拨
这些事物有怎样的特点?可以借以比喻人怎样的品格呢?
示例:
①就像老师,用辛勤的汗水养育祖国的花朵。
②就像边疆战士,手握钢枪,傲然屹立在祖国的边疆。
①蜡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就像……
②仙人掌不怕干旱,意志坚强,就像……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为了城市这个大家庭的容貌,为了人们能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里生活,清洁工人每天早出晚归,默默地辛勤工作着。警察叔叔为了人民生活的安宁,日夜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祖国的建设者们,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扎根,不畏艰难困苦,不怕风吹雨打,义无反顾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练笔
拓展空间
借物喻人的古诗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意: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2
落花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亩、播”等5个这个生字,会写“亩、播”等9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便”,理解“播种、浇水”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了解课文“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找出花生具有哪些特点。
3.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道理。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例抒发感情的写法:借物喻人。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道理。
2.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例抒发感情的写法:借物喻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亩、播”等5个这个生字,会写“亩、播”等9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便”,理解“播种、浇水”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了解课文“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找出花生的特点。
3.学习“种花生”和“收花生”两部分,感受惊喜。
教学过程:
一、科普导入,了解落花生
1.学生交流花生的副产品,
图片展示。
介绍落花生名字由来,揭示其最大特点:地上开花,地下结果。
2.呈现花生的生长过程,了解落花生
3.
由笔名“落花生”引出作者介绍。
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写了很多作品《花》《空山灵雨》《落花生》,他写了很多文章,把自己的笔名叫作落华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
解决生字词。
(1)初读课文,学生交流预习中出现的难字。
(2)交流拓展,正音。
半亩
吩咐
榨油
石榴
便宜
居然
爱慕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作者围绕落花生写了什么事?完成作业本第4题并交流反馈
(
落花生
)
(
议花生
)
(
尝花生
)
(
收花生
)
(
种花生
)
2.区分详略
(1)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这四块内容中,重点写什么,为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重点写了议花生部分,因为这部分最详细,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3)质疑:种花生、收花生需要几个月,可作者只用了一段话,却用很大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论花生,这是为什么?
(4)小结。围绕落花生,作者详细写了“议花生”,略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这样恰当地安排,使得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板书: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3.看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走进“种花生”部分,聚焦“居然”。
1.出示: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1.指生读。读准“种”
种:表示植物的种子读三声;表示把种子埋入土中生长读四声。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
2.出示“亩”的象形字,用比较法理解字义。
文中的半亩空地大约有我们8个教室这么大。我们家有一个8间教室大的后园,所以可以种不少花生!
3.体会“居然”带来的意外之喜
经过“买种、翻地、播种、浇水”理所当然接着就应该收获了,而作者却用了“居然”,为什么是“居然”收获了呢?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你会用居然?(出乎意料,意想不到。没想到结了果实。)
4.交流:
预设:A因为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这个时间比他们想象的要短。
B
荒地,空地,将无用之地变为有用之地。
C
姐弟几个第一次种。
4.指导朗读:读出种花生、收花生的幸福快乐。
五、精读
“收获节”,感受隆重和喜悦
1.读课文,找一找从哪里看到了他们收获花生的特别隆重的感觉?划出有关词语。
预设:收获节
;好几样食品;不在家里而是在后园的茅亭
;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2.出示:“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补充材料理解:父亲许南英,爱国志士,日军占领台湾后,举家牵回大陆,是当时的广州知县,一个大官,平日为百姓的大小事奔走,难得回家。
小结:这样忙碌称职的父亲也参加了许地山的收获节,难怪他会觉得隆重,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和爱戴一起读读这两段话。
在这样难忘的父亲也参加的收获节,他们一家人团座在一起聊了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六、作业:
1.指导生字,重点指导:播、浇、幕、矮
2.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板书:
2.
落花生
种花生
(略)
收花生
详略得当
尝花生
主次分明
(详)
议花生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议花生”部分,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道理。
2.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例抒发感情的写法:借物喻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过程:
一、
品读
“议花生”部分,概括花生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读课文第4-14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圈出我们认为花生的好处和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
2.出示作业本第5题第(2)题。
课文片段主要写
?交谈时,我们认为花生的好处是:
,
,
。
父亲认为花生有一样最可贵:
。
3.
重点讲解花生第四个特点。口头填空,表格梳理。
位置
外表
颜色
印象
花生
桃、石榴、苹果
4.交流:
A果实埋在地里——他不在表面,从不做表面文章就深深地埋藏在黑黑地土壤中,不出声——默默无闻(板书)
B矮矮地长在地上——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饱满的果实,外表朴实却很有内涵不浮华,这是——朴实无华(板书)。
C挖起来才知道——花生不需要别人的称赞,却为别人付出了那么多——不慕虚荣(板书)
4.师引导:苹果桃子石榴也是果实,父亲为了让我们明白,借了它们说明花生虽然没有那么美好、没有那么漂亮的外表,但依然有饱满的果实,依然是有用的,仍然能给人们奉献出许许多多。
5.提炼概括父亲所说的花生的特点:果实埋在地里;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6.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
读出各角色的特点:父亲的语重心长,姐弟们的喜悦以及母亲的亲切和蔼。组员自评,他组点评。
二、深入解读,体味道理
1.
关注单元导语:一花一鸟总关情→理!
读一读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结合花生的特点,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引导学生理解。
3.完成作业本第5题第(3)小题。
4.小结写法:板书“借物喻人
5.指导朗读:读出父亲话中有话、谆谆教诲的感觉。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1.
梳理课文,引出古诗。
花生中藏着这样一个道理,其实很多的事物里也藏有很多道理。我们来读几首古诗。(课件出示“借物喻人”的三首古诗)
2.
联系生活,联想人物。
读了古诗,你会联想到哪些默默无闻的人呢?
课件出示照片:电线工、快递员、消防员(普通人),袁隆平、邓稼先(名人)……
四、迁移学习
尝试小练笔
导入语:生活中,花生是那么普通,作者许地山先生却从中表达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法,我们今天也选择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一写。
1.先说说我们大家很熟悉的事物,而且哪些是你对它感兴趣的?
2.出示作业本第6题: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写一段话。要求事物的特点与人的特点相互对应。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3.范例引领,写后互相交流,比一比谁说出的启示或道理更有意味,让人深信。
4.展示优秀练笔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为正式习作做好准备。
五、总结全文:落花生的精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对我们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落花生
借物喻人
味道美
可榨油
价便宜
最可贵
虽然不好看
但却很实用
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
不慕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