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导航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1)思想深刻,富含哲理。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练,立意深远,不少成了格言警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虽然每一章语录都是寥寥数语,但其中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句式多变,如以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以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解疑释难】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讲如何提升个人修养,这些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于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达标训练
一、重点词汇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按时温习
生气,恼怒
同“悦”,愉快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为政》)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迷惑,疑惑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越过
法度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子曰:“温( )故( )而知新,可以( )为( )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温习,复习
学过的知识
凭借
做,当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能忍受
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代词,……的人
喜爱,爱好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名词用作动词,吃
介词,对,对于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走路
子在川上( )曰:“逝( )者如斯( )夫
( ),不舍( )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 )志,切( )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子张》)
河边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指军队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坚定
恳切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停止
仁德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B.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乐无穷
C. 可以为师矣/出师不利
D. 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A
【解析】A项,表递进,意思和用法相同;B项,代词,他们的/这里面;C项,老师/军队;D项,了解/理解、领会。
二、句子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我)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广泛地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理解型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3)《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 ,
。
三、文意理解
学而不思则罔
择其善者而从之
温故而知新
思而不学则殆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以为师矣
(4)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 , ,
, 。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
一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不义而富且贵
人不堪其忧
一瓢饮
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于我如浮云
(7)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
, 。
(8)《论语》中强调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的句子是:
, ,
。
逝者如斯夫
博学而笃志
不舍昼夜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2. 下面对《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的重要性。
B. “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C.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讲的是学习乐趣。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方法,其中,以学习为快乐这一学习方法最重要。
D
【解析】D项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的是学习的三种态度。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学问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并把这当作乐事的态度。
3.简答题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呢?
(2)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孔子指明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只学习而不思考或只思考而不学习的严重危害。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努力学习,刻苦奋斗,又要善于思考,把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获,思有所得。(意对即可)
(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从中选择一条,谈谈对你的启发。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曾子所说的“三省”。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一是修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行。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升】——类文阅读
①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可以为师矣
C. 敏而好学/学而不思则罔
D. 不耻下问/夕阳西下
【解析】B项,凭借;A项,同“智”,智慧/知道;
C项,表并列/表转折;D项,这里指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落下。
B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 愤 不 启 不 悱 不 发 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则 不 复 也
/
/
/
3.这三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第①③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②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①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以不懂装懂;第③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②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②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③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较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