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名著导读
阅读指导
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如鲁迅在《朝花夕拾》里,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会丰富我们每个人对童年的体验。
(2)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如《五猖会》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不是至今还在我们身边出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3)读经典作品,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鲁迅的作品在当代依然有着警世的作用。读鲁迅的作品,会比读当下流行的那些“文化快餐”有更多的收获。
(4)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经典常读常新,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但只要耐心读下去,就可以接触到人类智慧的精华,这对我们的人生有启迪作用。
阅读要点
语段阅读
1.精读《朝花夕拾》相关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语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语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
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语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语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认真阅读以上四个语段,请分别概括童年鲁迅遭遇到了哪些事?
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语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童年的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语段三中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由此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四个语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儿童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四个语段中可以看到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大人并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无法获得平等对待。想要一本《山海经》却无人关心,想要解决个问题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想要看场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而那时的儿童读物也非常稀缺,因此,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以至于看到“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天天看不厌。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4)语段二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某社区为宣传“孝文化”,计划在社区墙面绘制《二十四孝图》。假设你是社区一员,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结合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向社区反馈你的意见。
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2. 阅读《朝花夕拾》片段,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辩,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
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1)选文中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一篇?作者文中写“虫蛆和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狗·猫·鼠》;将“虫蛆鸷禽猛兽”和“正人君子”作对比,讽刺了正人君子的虚伪。
(2)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3)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请结合情节和作品的具体内容,写出一处能够表现“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这体现了作者“温馨的回忆”。
示例二:《朝花夕拾》篇目中理性批判色彩较浓的有:《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五猖会》——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4)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简要评析《朝花夕拾》这个书名的特点。
《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既用比喻的手法交代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3. 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沌。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中考在线
1.(2019·江苏淮安)阅读下面《朝花夕拾》选段,完成相关题目。
(1)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选段(一)(二)中提及的两部书,请写出两书的名称。
《山海经》《天演论》
(2)《朝花夕拾》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那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
《狗·猫·鼠》。理由:这篇文章以动物写人,表面上写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3)“写作”是鲁迅和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生转折点,请分别概述他们走上写作道路的原因。
鲁迅:①他在日本的时候,作为在日本人眼里弱小的中国人被高度歧视。国外留学生看不起中国学生,认为屮国人考到60分就不是自己的本事,认为藤野给鲁迅泄题。②当他看到一部关于中国人被斩首的幻灯片的时候,发现中国人看日本人杀给俄国人做奸细的中国人时拍手称快、表情麻木,意识到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才能真真正正的救国。于是他决定回国,弃医从文,文学救国。
保尔:①身体原因,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②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重新回到革命工作的队伍中去。
2.(2019·江苏扬州)【美的回眸】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1)语段中,鲁迅对她有不同的称呼。因她谋害隐鼠等,幼年的鲁迅憎恶地称她为 ;
多年后,当他回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件事,鲁迅先生对她充满敬意和怀念,深情地称她为“我的保姆”“长妈妈”。
“阿长”
阿长利用告假的时间给“我”买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2)《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请在其余篇目中,自选两篇,各列举一个情节。
如:《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