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
1.(2007广东卷)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2007上海)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3.(08海南历史)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4.(2008年广东单科)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5.(2008宁夏)表2: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表2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6.(2008江苏)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7.(2008江苏)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8.(2008年广东文基)“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
9.(2009北京文综)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10.(2009福建文综)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1.(2009广东历史卷)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 B.3个 C. 2.5个 D. 0.55个
12.(2009海南历史)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13.(2010大纲版全国卷1)
表一: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9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14.(2010上海文综)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一场吸收外国先进技术、追求国家富强的近代化运动。以下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②创办轮船招商局,③设立京同文馆。根据要求,完成填表(将编号填入适当位置)。
类别 求富举措 求强举措 育人举措
编号
15.(2011年海南高考15题)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6.(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5题)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7.(2010四川卷)(60分)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打字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据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等)
材料五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3分)分析其积极意义。(4分)
(4)图17反映了1846-1900年上海城区构成的演变过程。以图中的年份为序,描述这一过程,(3分)概括上海城区变化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示变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6分)
18.(2010大纲版全国卷2)(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天下吴樾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特别所须,借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借中国所需“;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绸缎“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玲《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材料二:泰秦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特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究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友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然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学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20.(2011年江苏高考22题)(13分)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4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21.(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29题)(35分)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图10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据《张文襄公全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5分)
材料三: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6分)
22.(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39题)(60分)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表3: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 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爆矿 1878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 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4分)。
7.解析:C。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
8.解析:C。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专购国货以示提倡”,反映了民国初年的爱用国货运动,应该选C项。
9.解析:C。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外语、化学、物理”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同文馆以传授近代自然科学为主,替代以往的经书。A项所述符合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排除。B项内容为维新派主张,排除。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C项是同文馆的目的。故正确选项为C。
10.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题干的时间是“1873—1910年”,故选C项。
11.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据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故正确答案应是C。
12.解析: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13.D。从表格可知,清政府的田赋收入呈下降趋势,而厘金(清代至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故名厘金)和关税却呈上升趋势,显然政府的财政越来越倚重于商品流通。
14.答案:②;①;③
15、答案 B
16、答案 B
17.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的发展问题。第(3)问特点可从交通状况、地域范围、经济状况等方面归结,影响主要从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第(4)问过程与特点从图片中较易归结。特点主要从规模、发展方向、变化原因等方面归结。影响主要从对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上分析。
(3)特点: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地位处在乡村和城市之间。(3分)意义: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4)过程:1846年,上海包括旧城区和英租界;1846—1861年,增加了美法租界;1861—1900年,在旧城区和法租界之外,美英租界进一步扩大为公共租界。(3分)特点:城区规模不断扩大;老城区规模长期不变,城区沿苏州河、黄浦江发展;租界扩张是造成城区扩大的主要原因。(4分)影响:经济主权受到损害;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近代城市开始兴起。(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18.解析:回答第(1)题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可根据材料直接进行概括,兴起的背景可联系教材相关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发展、区域性特征增强及商业进步等方面回答。第(2)题中的特点可联系材料及中国近代社会状况概括出来,影响可以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整理答案。第(3)题可以从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做答。
(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6分)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6分)(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6分)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强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3)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4分)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4分)
1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本题三个问题的定向词都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显然已经指明答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材料本身,二是教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将材料与教材建立链接。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20、答案(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3)略。
21、答案 (1)接近市场(枪炮厂);有技术、人才优势;水运(交通)更加便利,接近燃料地(煤矿)。(2)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3)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②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各种因素。(4)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5)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6)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答案 (1)(10分)表现:替代木材成为工业化的主要能源;推动钢铁制造业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6分)原因:煤炭资源远离经济发达
本店售书目录①《共产党宣言》②《庶民的胜利》③《列国陆军制》④《儒门医学》⑤《汽机新制》…… 开明书店 1921年12月20 日